浅析如何把握小学生在器乐学习中的心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浅析如何把握小学生在器乐学习中的心理

魏超

魏超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友谊路小学271104

随着器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学生学习器乐的热情,特别是学习民族器乐的热情越来越高。这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兴旺,令人高兴。但是,对于器乐教学最基层的小学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则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器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器乐教学中,我感受到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是搞好教学的首要条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谈一谈个人的感受与体会:

一、明确器乐的作用

首先,器乐教学对人的生理器官具有很好的协调作用。近代心理学家曾作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器乐训练通常和手指连在一起,在传统音乐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双手的动作,并且是符合音乐表现所需要的或快或慢、或强或弱的动作,这将进一步强化对左右大脑神经中枢的刺激和锻炼,从而充分促进大脑的平衡发展,使潜能得到最高效益的发挥;其次,器乐学习能促进记忆力的增长。心理学指出:记忆素质的差异是人们记忆能力强弱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考核成绩的突破口。通过对学生的古筝教学我有所体会:开始就让学生把乐曲记住并背奏是较困难的,在背奏中易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但通过对乐曲的解释,如划分段落,找出前后有重复的地方,从而缩小了记忆内容,再进一步明确乐句的结构,对乐句进行对比,其准确性就明显提高了,久而久之,这些方法就会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了。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一般地来说,年龄较小的学生,学器乐的目的并不明确。有的小朋友是对教师崇敬;有的小朋友是觉得弹琴好玩才来学的;而有的则是出于要和同学比的好胜心来学的;有的小朋友是被家长逼迫来的。试想,这样的学生早已失去了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家长一味的说教与批评,学生的逆反心理让他们是越来越烦这些枯燥的器乐了。有位教育家说的好:“兴趣不能代替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代替能力,但有了兴趣却使学生的潜能最大地发挥出来。”从学生心理上讲,抓住了孩子的兴趣,就等于课堂成功了一大半。我的第一堂课是这样上的:先请学得好的学生演奏几首曲子,例如《渔舟唱晚》、《战台风》等感染力比较强的曲子,然后我来介绍乐器的来源和发展等一些乐理常识。这之后,你会发现孩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羡慕得不得了。这时音乐就像会说话的语言一样有它自己的文字,你不必说什么。

三、根据心理激发兴趣

一般说,学生对学习器乐都是有一定兴趣的。像一副积极的“催化剂”,使孩子产生对学器乐的内在动力时,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学器乐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所以,兴趣在学生器乐教学中的作用确实不容低估。因此,教师的教学中要将启发、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我从两个方面,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

1.语言引导。我发现学生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孩子欣赏自己,从而更好地要求和教育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扬的目光,课间与学生一段亲切的交谈,都会激起学生学习器乐的热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是她的知心朋友。

2.教学引导。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其中形象的比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认识三个音域可找四个小朋友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音域。在教识音时可将倍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两只鞋子小朋友;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一只鞋子小朋友;中音区12356比喻为不穿鞋不戴帽小朋友;高音区12356比喻为戴一顶帽子小朋友;倍高音区1比喻为戴两顶帽子小朋友。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四、注重克服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学生学习器乐时常见的心理表现之一。即学生在学习和练琴过程中对老师、对家长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表现在:从视谱到调弦、从手指的姿势和力度到每一个指法,事事都要老师指点、都由教师包办,而学生自己根本不动脑筋,只是囫囵吞枣地、机械地接受。所以,如果学生不通过思维和领会,是不可能学到知识和弹好琴的。要进行改革,就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仅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而且能自觉检查练习中的技巧问题。主动地学习弹乐器,而不是依靠老师或家长等外力的督促。

五、巧用竞争心理

在器乐教学中,学生还有一种明显的心理特征——竞争心理。即学生在学器乐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己要比其他小朋友弹得好,自己要把其他小朋友比下去的心理愿望。那么,孩子怎么会产生竞争心理的呢?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在发生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希望别人夸“自己”真棒。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喜欢竞争这一心理特征,创设竞争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学生能够成功地学好器乐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学习弹琴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器乐教学中,只有积极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巧妙地、适当地运用小学生的心理,克服学生在学习时的依赖心理。才能了解孩子、走近孩子、与孩子交朋友,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显示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持久兴趣。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要更新观念,要进行教学改革,绝不能停留在学理论和传统思想上,我们应当走进学生的心中,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生动地自觉自愿地汲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呼声,探究学习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才会有参与的热情。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学会面对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学会反思。这样师生才会共同地发展,才会共同努力把音乐课上好,见到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