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沙星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疗效观察

/ 2

莫西沙星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疗效观察

姚上志

姚上志(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214005)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078-01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又称原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腔内无脏器穿孔而发生的急性细菌感染,是晚期肝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肝功能损伤迅速加重或诱发肝肾综合征等,是晚期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我们应用莫西沙星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间住院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50例,随机分成二组,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诊断标准,治疗组28例,年龄32~63岁,男19名,女9名,平均年龄46.25±9.08岁。对照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5.86±8.94岁。二组患者中均未有发生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者。

1.2研究方法:二组均于常规治疗(甘草酸制剂,前列地尔,白蛋白,呋塞米,螺内酯等)的基础上应用抗菌素,治疗组应用莫西沙星(拜福乐,由德国拜耳公司生产)0.4g,每日1次,静脉滴注7天,对照组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由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剂量4.0g/次,静脉滴注,q12h。疗程7天。二组均未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动态观测患者腹部症状、体征及肝肾功能,血常规,腹水常规。

SBP的诊断标准:①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胀,腹部压痛或反跳痛、腹肌紧张、腹水增加或普通治疗不易消退;②腹水性状符合炎性改变,即腹水白细胞>0.25×109/L,多核白细胞(PMN)>25%;或腹水白细胞<0.25×109/L,多核白细胞(PMN)>50%,李凡他试验阳性;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分类中性粒升高;③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具备以上任何2条,除外继发性、结核性及癌性腹水。[2]

1.3疗效判断标准:治愈:腹膜炎症状、体征消失,腹水显著消退或腹水白细胞计数<0.25×109/L,血象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正常。显效:腹膜炎症状、体征较前好转,腹水较前减少,但腹水白细胞计数仍>0.25×109/L,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接近正常。无效:腹膜炎症状、体征无好转,腹水无消退或增多,腹水仍呈炎性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仍偏高。治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

1.4副作用:治疗组1例补液过程中出现恶心,经放慢滴注速度后缓解,对照组未见明显不适反应。

1.5统计学方法:二组治疗疗效对比采用X2检验,全部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处理。

2结果

二组疗效对比详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82.14%)高于对照组(77.27%),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X2=0.183,P>0.05)。

表1:二组治疗疗效的对比

3讨论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0%~30%[1]。肝硬化患者Kupfer’S细胞减少,吞噬功能降低,补体系统和调理系统机能下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同时门静脉高压使肠壁淤血、水肿,肠壁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肠内菌群过度增殖,细菌通过直接途径、血液循环、淋巴途径等异位进入腹腔引发SBP。SBP的病原菌以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约占全部病例的2/3。由革兰阳性细菌引起者不到1/3。由于腹膜具有较高的氧电位,故厌氧菌引起者很少[2]。92%以上SBP腹水培养结果都是单菌。[3]药物试验表明,第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SBP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4]

莫西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和抗菌活性的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莫西沙星杀菌机制是通过与拓扑异构酶II和拓扑异构酶Ⅳ(pare.gyrA靶位)与DNA形成三重复合体,稳定地破坏DNA双股结构,阻断DNA复制、修复和转录。[5]不仅保留了对革兰阴性杆菌良好的杀菌作用,而且半衰期更长,其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加强了抗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分子中的甲氧基则加强抗厌氧菌作用[6]。莫西沙星在体液中渗透良好,2005年,莫西沙星在美国被FDA批准治疗腹腔感染。本文观察显示,莫西沙星治疗SBP患者,总有效率82.14%,与三代头孢加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77.27%的有效率相同,提示莫西沙星治疗SBP疗效优异。

综上的诉,我们应用莫西沙星治疗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且毒副反应轻微,同时莫西沙星应用方便,每日一次给药,基本无过敏反应,可做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经验性治疗用药。

参考文献

[1]雷秉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23(5):330-333.

[2]张立丽,陈铭,王晨等.150株慢性肝病患者腹水培养分离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3):436-437.

[3]金颖,吴金明,江宏峰等.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3984-3986.

[4]胡勤明,苏是仓.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78例临床分析.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4):医学,30-34.

[5]刘中兴.莫西沙星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首都医药,2007,6(12):37-40.

[6]马坤.莫西沙星致29例不良反应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