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导管治疗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149例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1

咽鼓管导管治疗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149例疗效分析

梁玉玲

梁玉玲

烟台桃村中心医院(山东烟台265301)

[中图分类号]R76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6-0030-01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多种,我们自2005年5月至2010年4月,采用山东齐鲁医院耳鼻喉科王永光教授发明的咽鼓管导管治疗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149例,获得良好效果,特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49例病例中,男59例,女90例。左耳48例,右耳72例,双耳29例。病史25天~8年不等,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者69岁。以上病例均经过呋麻滴鼻液滴鼻和口服抗生素治疗,近期症有所缓解。其中86耳曾行咽鼓管通气和鼓膜按摩治疗1~2个疗程,14耳曾行鼓膜穿刺和鼓室注药1~3次治疗。检查见:病变侧鼓膜内陷、混浊或慢性充血,光锥缩短或不见,22耳可见液平面。纯音测听示98耳为传导性聋,51耳为混合性聋。气导损失30~60db。因条件所限未行阻抗检查,从而放宽了适应症。

2方法:

咽部及鼻咽部粘膜以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患者以膝状压舌板自压舌体,术者左手持间接喉镜置于软腭后方,右手持咽鼓管导管,在镜面的引导下,将导管轻轻插入患侧咽鼓管咽口,固定导管,嘱病人半卧位,取垂头仰卧侧头位。然后,向管内注入药液2ml(呋麻滴鼻液10ml+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以收敛开大咽鼓管管腔。取出导管,10分钟后,嘱病人坐起,吐出口腔内多余的药液及唾液。15分钟后,重新置管,管的后端带有气囊。术者左手固定导管,右手紧握气囊进行打气吹张,每测20~30次,本次治疗结束。每日一次,连续2~5次。

3疗效评定:

显效:耳内闷塞感消失,纯音测听气导恢复至20dB以上,且气、骨导差在10dB以内。有效:耳内闷塞感减轻,纯音测听恢复10~15dB,且气、骨导差>10dB。无效:病人无明显自觉改变症状,测听检查无任何变化。

4结果:

所有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显效91例,116耳;有效54例,57耳;无效4例,5耳。

5讨论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病因复杂,如咽鼓管开放不良,增殖体肥大,鼻咽肿瘤、炎症均可导致本病,但一般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本病的主要原因[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经鼻滴鼻、口服药物、咽鼓管吹张通气加鼓膜按摩、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等。但鼓膜穿刺和置管术仅能达到鼓室引流和消除中耳负压的作用,如咽鼓管不能通畅,去除通气管后中耳仍将处于负压状态,导致积液复发。如反复穿刺和切开,易继发感染[2]。本治疗方法能够充分收敛咽鼓管管腔,使中耳气压达到内外平衡,改善了咽鼓管的功能障碍,使非化脓性中耳炎从根本上得到了彻底的治疗。本法在明视下进行,准确率高,疗程短,疗效显著,且不需要鼻内窥镜等先进设备的辅助便可完成,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但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麻醉宜充分,动作宜轻柔,否则易发生插管处出血,吹张时易引起皮下气肿。本组有3例并发此症,均于1~2天后自行吸收。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M].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37-846.

[2]高振峰,李淑杰周宣岩.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5第19卷第4期: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