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怎样设计问题情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例谈怎样设计问题情境

姚凌云

镇江市第十中学姚凌云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都要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地创设有新意的问题情境,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得到听课者好评的目的。但是也有些教师刻意追求,东施效颦,为要有“情境”而生搬硬套,反而适得其反。

事实上问题情境并非专指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也并非只出现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是从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活动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探究和交流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学习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以下特征:趣味性、过程性、挑战性、开放性、问题性。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如何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1.“导入型问题情境”

案例1.《平面直角坐标系》(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找位置.

教师安排学生在学校阶梯教室或学生自己教室的凳子或椅子上贴上了座位号.

课前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票,请他们根据票上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座位.(教师先设置两张票,分别只有排数和号数.)

(2)思考问题.

①请找不到座位的两名学生谈谈为什么找不到座位.

②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③在生活中,确定位置还有其他方法吗?

④在数学中如何确定平面中点的位置?

案例2.《圆》(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1)利用电脑、图片出示车轮、碗口、太阳、月亮等圆形物体的图形;

(2)请学生举一些带圆形的物体的例子;

(3)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徒手画圆,看那一个画得最圆;

(4)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容易画得圆?怎样才能画得圆?什么是圆?

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从生活需要入手,诱发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究的情绪,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并引出课题,顺理成章的把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不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巩固型问题情境”

案例3.《中位数与众数(2)》(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在得出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1)河水的平均深度是1.3m,一个身高1.6m但不会游泳的人下水后一定安全;

(2)6位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的得分分别是:10,73,81,82,82,92,考分是73分的同学在平均分之上,因此他在6人中考分属“中上”水平;

(3)某鞋柜某天售出的10双鞋子的鞋号从小到大是:38,39,40,40,41,41,41,42,43.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鞋厂最感兴趣的的是平均数.数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倾向,喜欢探究未知世界,喜欢探究问题的答案。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就感,这些成为他进一步探究的动力所在,既对知识及时巩固,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应用意识。

3.“拓展型问题情境”

案例4.《一次函数的图象(1)》(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在学习“一次函数”图象后提出如下问题:

旅客乘车按规定可随身携带一定重量的行李,如

果超过规定,则需购行李票,设行李费y(元)是行

李重量x(千克)的一次函数,其图象如图1所示.

求:(1)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行李的重量.

案例5.《线段、角的轴对称性》(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在研究完线段与角的轴对称性后,提出问题:如图9,已知点D是△ABC边BC上的点,试在边AB、AC上分别找一点E、F,使△DEF的周长最小。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听懂、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那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如何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思维是伴随着某一问题情境产生的情感、动机、过去有关经验和记忆,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活思维、拓展思维、提升思维的有力武器。

4.“小结型问题情境”

案例6.《线段、射线、直线》(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小结:

教师手中拿着三张纸片,上面分别写着“线段”、“射线”、“直线”,然后提出问题:我手中有三张纸片,分别标有三种图形,任意抽一张纸片,请你描述这种图形的特征.

课堂小结容易形成程式化、机械化,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思考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