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鼻内镜诊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鼻内镜诊治体会

马晓林马俊代键

马晓林马俊代键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在诊治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应用鼻内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结合术后病理检查进行讨论。结果17例患者经1—3年随访无复发获治愈,1例未定期随访复发,后经再次手术治愈。讨论在本组病例中笔者认为鼻内镜技术具有良好的视野,可全方位的开放各组鼻窦,清除病灶。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侵损性操作,并缩短诊治时间。定期随诊可避免和减少复发。该技术可作为治愈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

[中图分类号]R7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8-00-TheExperienceofTtreatmentofNoninvasiveFungalRhinosinusitisbyNasalEndoscopeMAXiao-lin,MAJUN,DAIJIAN(Anhui,Lu'an237000)Luan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Medical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WTBZ〗ToevaluatethevalueofthesurgicaltherapyofnoninvasivefungalRhinosinusitisbynasalendoscope.Method:Post-operationdiscussionofpathologicalresultsof18suchcases.Result:17caseswerecuredafter1-3years-follow-upvisits,1casewascuredbysecondoperation.Conclusion:Nasalendoscopecanensureawideview,leteverynasalsinusfullopenandthuslessendamagesandshortenoperationtime.Soit’saidealtherapy.

【Keywords】〖WTBZ〗Noninvasive,Funga,Rhinosinusitis,Nasalendoscope.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报道近几年明显增多,笔者认为可能与抗菌素的滥用有一定的关系,但与CT检查检查的普及和鼻内镜技术的普遍运用密切相关。自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笔者收集了18例此类病患,经鼻内镜技术进行检查和手术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于27-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5岁。其中单侧共16例,左侧10例,右侧6例;双侧2例。病史为1周到10年不等。主诉鼻塞伴头痛6例;鼻塞伴涕中带血7例;单侧头痛2例;鼻腔内臭味2例;无症状但体检时发现1例。11例初诊时诊为真菌性鼻窦炎,2例诊断为双侧鼻窦炎。5例诊为上颌窦肿瘤或占位性病变,12例曾在门诊诊为鼻炎或鼻窦炎,长期或间断口服抗生素治疗。

CT检查:全部病例均行鼻窦CT检查,提示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影,上颌窦内密度不均,可见不规则稍高密度影,中央散在少量气体者报告为真菌性鼻窦炎11例;5例疑为上颌窦占位伴内侧壁部分骨壁吸收报告为上颌窦肿瘤或占位性病变;1例报告为单侧鼻息肉;2例报告为全组鼻窦炎。

术前鼻内镜检查: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12例,鼻中隔偏曲伴同侧中鼻道狭窄6例,中

鼻道可见息肉4例,中鼻道可见干酪样分泌物9例,可见脓性状分泌物7例。鼻腔外侧壁明显内移2例。

1.2方法:

17例在局麻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1例全麻手术。有2例在鼻内镜下加行下鼻道开窗术。16例单侧钩突切除并筛窦开放术,其中4例行蝶窦开放术;2例为双侧上颌窦、筛窦开放术。全部病例中其病变窦腔内和中鼻道均可见黄褐色或灰褐色干酪样团块物阻塞,2例为粘稠的泥状物,不易清除,行下鼻道开窗后,经反复冲洗清除干净。所有病例均伴有窦腔内或窦口处粘膜水肿同时伴不同程度的积脓。全部病例在术后分别取干酪样团块物并窦内或窦口处粘膜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为曲霉菌14例,毛霉菌4例。所送粘膜标本病理报告为炎性改变,未发现真菌侵袭,作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依据,本组病例未加用抗真菌类药物。

2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给予抗生素及适量激素对症治疗。48h后一次性取出鼻腔内填塞物。出院前清理,冲洗鼻腔鼻窦一次,未加用抗真菌类药物。嘱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有4例随访时因中鼻甲粘连而作简单分离,2例因窦口及窦内粘膜水肿给予布地奈德鼻喷剂使用,2月后消失。1例未按定期随访导致术后2年复发,于发稿前3月再次手术,随访至今无复发。17例随访中鼻内镜检查见中鼻道、上颌道口通畅,粘膜正常,未见真菌团块,部分病例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术前鼻塞、头痛、涕血、鼻腔异味消失。

3讨论

3.1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1996年Molpeth等提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分类为急性暴发性、慢性无痛性、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前2者为侵袭性,后2者为非侵袭性。如患窦粘膜或骨质中发现真菌侵袭则属于侵袭性,这是诊断为非侵袭性或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最关键的依据之一[1,2]。本组所有病例所送检的干酪样标本中,均检出真菌,但所送患窦粘膜均表现为炎性改变,未检出真菌侵袭。故笔者将本组病例归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一类,后期治疗中也未加用抗真菌类药物。

3.2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与细菌长期共生于鼻腔和鼻窦内而不引起病症,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机体内菌群失调时真菌在封闭潮湿的环境下可大量滋生,又因为该病常继发于鼻窦细菌感染之后,长期不规范的滥用抗生素可造成机体内的菌群失调,由此增加了真菌的生存机会。致病菌属以曲霉菌多见,占83.8%[3],毛霉菌少见。本组病例病理结果与国内多数学者的统计基本一致。

3.3因其他原因诱发鼻窦炎时,大量粘、脓性分泌物积聚窦内,作为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环境,阴暗、潮湿、乏氧的环境更有利于真菌的生长,而这种环境是由于鼻窦、鼻腔的解剖结构异常或病变造成的。本组病例中几乎全部病例在术前和术中鼻内镜检查时都存在着鼻道、窦口不同程度的狭窄和封闭,有12例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因鼻中隔偏曲致患侧鼻腔狭窄6例;伴有中鼻道息肉、钩突肥大4例。以上病例可以说明本病形成和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由于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异常从而引流不畅,导致大量粘、脓性分泌物积聚窦内最终造成真菌滋生、感染。

3.4术前鼻窦CT检查可对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取得充分而直观的了解。本病的影像学具有特征性改变:即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且中央区域有斑块状或沙粒状等形态不一的钙化灶、网格状阴影以及密度增高区域内的小含气腔,并可伴有骨壁的反应性增厚或非侵入性破坏等[4、5]。故术前CT片的阅读对本病的诊断极为重要,不仅作为最主要的辅助诊断,同时可了解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因此需要做到术前准确判断、认真评估,以防漏诊和误诊。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术前CT检查均获得良好的特征性影像,为手术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3.5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清除病灶并充分解除引流口的闭塞或狭窄,以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6]。目前临床上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化,为治疗本病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传统的柯-路氏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对筛窦、蝶窦的处理不尽理想。鼻内镜手术可以全方位的清除各组鼻窦的病变并可建立良好的通气引流通道,消除真菌生存的环境。鼻内镜手术在诊治本病的过程中可减少对患者的侵袭性操作,并大大缩短诊疗周期。我们对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未作同期鼻中隔矫正术,以防止交叉感染。在术后处理上定期的鼻内镜检查可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本病的复发率。因此认为鼻内镜技术是诊断和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MolpethJF,RuppNT,DolenWK,etal.fungalsinusitis:anupdate.AnnAllergyAsthmaImmunol,1996,76:128—139.

[2]王军,孙佩智,王鸿波等,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60例体会,中外医疗,2010(03)

[3]

王秀敏,王毓新,刘铭,等.100例真菌性鼻窦炎病原菌分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9-12

[4]俞肖一,朱杰敏,崔金才,等,霉菌性副鼻窦炎CT表现和病理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1):4—6.

[5]

郑炯,马兆鑫,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鼻窦炎分析,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2)

[6]刘铭,周兵,刘华超,等.鼻内窥镜技术在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6,3(3):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