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索前列醇在萎缩子宫取出宫内节育器中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米索前列醇在萎缩子宫取出宫内节育器中的应用探讨

刘翠珍

刘翠珍

(玉屏侗族自治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指导站,贵州玉屏554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妇女宫内见节育器,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效果。方法:选择自愿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老年妇女240例随机分3组,于宫内节育器取出术前不同时间(1-2h组80例、3-4h组80例)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200ug)两组,和对照组(采用口服乙烯雌酚)。观察术中扩宫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病。结果: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组术中无阻力扩宫的例数均明显多于采用口服乙烯雌酚组(P<0.01)。手术时间亦明显缩短(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术中反应少。术前1-2小时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组较术前3-4小时放药组术前腹痛率及阴道出血率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术前1-2小时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200ug,可引起扩张宫颈,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效果。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萎缩子宫;节育器取出;乙烯雌酚。

老年性子宫,宫内见节育器因腰骶胀痛,来要求行宫内节育器取出。因子宫萎缩,手术操作中扩张宫颈及减少手术并发症,仍为一大难题,结合米索前列醇有促宫颈成熟作用,本研究在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月-2012年12月于门诊自愿要求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老年妇女240例,均为经产妇年龄50-70岁,随机分为3组(1-2h组即A组、3-4h组即B组、对照组即C组),每组80例,均无手术禁忌症,术前的B超提示:①子宫萎缩;②宫内见节育器,其年龄体重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用药不同分3组,A组:术前1-2小时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200ug,B组术前3-4小时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200ug,C组:用乙烯雌酚1mg口服,一天三次连用5天。术前阴道放药及手术将由专人按常规操作。

1.3临床观察项目。

以手术情况观察报标:①6.5号扩宫器无阴力通过宫颈内口中;②术前腹痛;③术前阴道出血;④手术时间即行开始扩宫到节育器取出;⑤术中出血量;⑥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3组无阻力扩宫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B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较C组减少(P<0.01)A、B组之间无阻力扩宫率及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AB组术前均无明显恶心,呕吐明显等胃肠道反应,C组术前有恶心、呕吐、下腹胀痛等反应。术中均未发生人工流产综合症等取环术中的常见的并发症。

表13组对象手术情况的比较

3、讨论

米索前列醇为前列腺素类药,它不仅可以促进子宫收缩,还可以促进宫颈成熟。从本研究得出:术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组,术中可使6.5号扩室器无阻力通过宫颈内口。降低了手术难题,缩短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术中并发症亦减少,而米索列醇所引起的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口服时较为明显,由于阴道用药量少,药物吸收相对缓慢,故几乎无全身反应,因操作简单,在门诊即可执行。术前1-2小时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者有良好的扩宫颈作用,是术前很少有腹痛及阴道出血。而术前3-4小时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者有25%,术前腹痛,31.3%术前阴道出血,术前5天口服乙烯比住酚者,有37.5%术前腹痛,38.7%术前阴道出血,增加了受术者的不适,用药时间至手术时间较长,增加门诊手术的不便。

综上所述,术前1-2小时阴道放置米索前醇用于门诊老年性子宫宫内节育器取出术,操作简便易行,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易为老年妇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燕.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取宫内节育器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311-4312.

[2]刁孟瑶,杨治国,王志虹等.米索前列醇阴道用药在绝经后取宫内节育器术及诊刮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5):517-517.

[3]黄红玲,曾毅.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方法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12):745-746,753.

[4]田英.米索前列醇联合异丙酚用于绝经后宫内节育器取出60例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73-74.

[5]侯筱菊.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宫内节育器取出[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9):3619-3619.

[6]韩咏梅,王风华,管蓬香等.米索前列醇与米非司酮用于绝经后取宫内节育器的效果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4):61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