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急性脑梗塞护理体会

李艾琴

李艾琴

(云南省交通中心医院护理部650041)

【摘要】:总结急性脑梗塞各类型病人的观察与护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06例各类型急性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急性脑梗塞早期诊断明确、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治愈率;提高患者后期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护理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308-02

引言:脑梗塞是脑血管病中最多发的高危病种,占脑卒中病的80%,发病急、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有严重的影响。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好转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1.基础资料

2014年2月1日-2014年11月1日我院五个神经内科病区中选取急性脑梗塞病例106例,其中男78例例,女28例,70~83岁19例,65~70岁34例,60~65岁41例,50~60岁9例,>50岁3例,首次发病71例,再次发病35例,前循环性大面积脑梗塞形成者51例、腔隙性小梗塞38例、急性脑出血合并脑梗塞27例。病程<12h者32例、<6h者78例,<3h者6例。入院后经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后均确诊为脑梗塞。

2.结果

好转87例,死亡12例,昏迷7例。

3.病情观察与护理

3.1病情观察

3.1.1生命体征

约有87%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有高血压,血压可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脑梗塞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持续升高(>140mmhg),可引起继发性脑血管破裂出血,过低(<80mmhg),又导致脑供血不足、促进微小脑血栓形成、加重脑梗死的情况;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应及时发现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呼吸出现快慢不一、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声呼吸时,应警惕病情加重,出现了脑梗塞合并脑出血的情况、并同时提示有脑缺氧加重。脉搏缓慢提示有颅内压增高;同时也应密切注意心电监护上心率和心脏波形的变化;注意观察是否继发心梗的情况。

3.1.2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变化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主要指标,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昏迷或出现谵妄、烦躁时,应注意是否有合并脑出血出血;结合血氧饱和度监测,应注意患者是否发生脑缺氧加重。

3.1.3肢体活动及语言表达

脑梗塞患者常见肢体活动不灵活、单侧进行性肢体瘫痪;应注意患者在发生肢体麻木、感觉减退后是否进展为肢体瘫痪。

3.2护理措施

3.2.1卧位

置患者卧床,给加护栏,防止发生跌倒坠床。

3.2.2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持续高流量(5—7升/分)氧气吸入,必要时给氧气面罩吸氧。昏迷及意识障碍者在口腔内放口咽通气管,有义齿者要取出。有痰鸣者注意及时吸痰,痰液粘稠者给雾化吸入。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插管,无自主呼吸者运用呼吸机。

3.2.3保持口腔、皮肤粘膜清洁

每日给早晚两次口腔护理,注意保持口腔粘膜清洁无溃疡。意识清醒者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喝水时呛咳、必要时给吸管协助完成漱口。协助患者清洗面部、手足及会阴部,完成清洁护理的同时注意问询患者肢端、面部感觉情况。

3.2.4预防压疮护理

大部分脑梗塞形成的患者都出现肢体瘫痪,应注意定时给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特别注意瘫痪侧的肢体体表感觉恢复的情况,在压疮易发部位放置棉垫,保持床铺清洁整齐、二便失禁者及时给放置留置尿管,及时清理排泄物及污染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适当进行被动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尽早遵医嘱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3.2.5饮食护理

出现口鼻歪斜者应注意评估其进食能力后选择进食方式,可自主进食者应给予易消化、高能量的半流质饮食;注意嘱患者缓慢吞咽、避免呛咳。经鼻饲管喂食者应保持鼻饲管清洁通畅、喂食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3.2.6预防并发症

①预防肺部感染:出现肢体瘫痪者,每1小时给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除;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内分泌物和痰液,痰液不易排除时给予雾化吸入或吸痰处理,昏迷者必要时给气管插管。给予患者保暖、减少家属探视。②预防继发性脑出血及后期脑血栓加重、进展为大面积脑梗死:如患者昏迷程度加深、呼吸出现鼾声时,应给予面罩吸氧。已进行早期溶栓治疗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和瞳孔意识变化情况,如出现血压出血升高、频繁呕吐、瞳孔两侧大小不一、对光反射消失、患者烦躁等情况时应立即给予镇静剂、置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脱水降压等处理。

4.结论

脑梗塞是脑血管病中最多见、情况最复杂的病种,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急性期如能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得当,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疾病自身康复、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清玲,司晓丽,张文霞.中国保健营养.2012.07全科护理2113

[2]赵存英.青海医学杂志.2011.41卷.0949-50

[3]王萍.大家健康.2012.6卷.09.63-64

[4]李文兵.卫生与健康.2013.02.123-124

[5]赖翠瑶.求医问药.2011.9卷.01.7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