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中的逻辑:以《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逻辑分析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新闻评论中的逻辑:以《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逻辑分析为例

袁峥嵘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10046)

摘要:在新闻评论写作中,逻辑可以提供建构论证和评价论证的方法,逻辑的价值贯穿于新闻评论写作的各个环节,新闻评论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素养。基于新闻评论的逻辑探究,以新闻评论作品《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薛涌)的逻辑分析为例,对新闻评论逻辑混乱之现状逐一释疑。《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观点视角独特,但没有把握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核心,因而观点有些短浅,论证缺乏说服力。

关键词:逻辑;新闻评论;校长实名推荐制

一、新闻评论写作中逻辑的意义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结合上述丁法章对新闻评论的定义,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时要充分发挥逻辑的功能,这样分析问题才能做到透彻、有理有据,解决问题也才能做到彻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编写的新闻评论教材《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中,有一篇《不要迷信评论的“角度”》,为论证观点“一个人观点市场的贡献,往往在于他从自己特定的(也是稳定的)认识条件出来,对具体事实的认识”,马少华以《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薛涌)为例。对校长推荐的学生都是“全才”而非“偏才”这一现象,薛涌“凭其认识与经验一鸣惊人,他的判断不是角度问题”。这篇新闻评论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各大报纸、网站纷纷转载,但有些地方的逻辑却不够严密。

二、《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逻辑分析

评论标题“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与评论结尾呼应。作者的中心观点是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是继“五校联考改革”后自己抢夺生源的措施,这限制了学生对大学的选择,这种做法以前在美国风行后受到抨击。

这篇评论的写作由头是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借《校长实名推荐,非智力品质开始呈现》一文回应实名推荐制的风波:“北大掐的此‘尖儿’非彼‘尖儿’”。但评论作者在开头便认为“此招挑战应试教育是假,争夺生源是真”,实名推荐制并没有脱离争夺生源的本质。细看卢晓东的文章,其中充满着对中国未来教育的憧憬,因为在初审合格的学生名单中,学生除成绩以外的优秀品质也十分突出。如果评论作者因为该回应就将北大的实名推荐制一棒打死,推断太过果断。

评论紧接着溯“改革”之源,作者借清华等“五校联考”的例子体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革”、这有什么好处,但对这种改革的表扬有所保留,为下文什么是最理想的改革做铺垫。北大反清华等五校之道而行,没有这种改革的好处,所以这是“反改革”。作者认为,新制度应该不仅是学校选拔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学校。如果作者能将对于“五校联考”制度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内容具体说明、加以对比,会更浅显易懂。五校联考中,每名考生可以同时申请五校中的两所,如果两所高校的要求都没有达到,考生还可以根据大学的规定用该测试成绩向第三所学校提出申请。

作者提到的西方教育里的学生选择大学是在他们“高考”后,美国学生可以在自己分数达到的大学里“挑肥拣瘦”。但是,中国与美国录取通知书的意义是有区别的,中国的录取通知书代表你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志愿后,你将上这所大学了;美国的录取通知书代表你达到了可以上这个大学的标准,现在你可以根据你既有的录取通知书里选择一个。中美两国的录取通知书的作用不同,所以评论作者等同两者概念并比较其对学生影响的举动是不正确的。从对比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中美学生,他们都享有对学校教育状况的知情权,学生也都是具有选择的权利的,区别在于在中国,你填报的志愿中的大学可能你并不能上的了,一旦你达到志愿里不止一所大学的标准,你将被在被你排在顺序前面的那一所大学录取。但是这所大学是按照你的意愿的,就算在美国你最终也就只可以上一所大学。

在评论中间段落,作者理想的适用于中国的教育选拔制度已经清晰化——更多的学校加入联合招生,最后形成全国性的竞争平台,学生可以不限数量地报考和申请大学,然后在录取了自己的大学中比较挑选。作者无形中将如今的教育形容成求过于供的卖方市场,并以此为缘由批评中国的大学不把学生当回事、教育质量差强人意。如果将作者理想的教育选拔制度理解为市场形势:学生是买方,学校是卖方,学校推销自己,学生挑选学校,这种形势只适用于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且作者的比喻不切实际: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而学校不会因为有国家拨款、高考制度保证而违背选拔制度的。

紧接着,评论作者通过类比美国“提前录取”,否定了校长实名推荐是“国际潮流”的说法。2006年1月12日,哈佛大学临时校长博克宣布哈佛大学将取消提前录取招生政策,便打破了美国高校提前录取招生的常规化现象,承认了它存在的不合理性。作者认为,校长实名推荐是垄断,合格录取可能对考生也意味着一种痛苦,因为他们不能再选择其他学校。作者通过“破烂”与“宝贝”对比,点明提前锁定学生战略的由来。不过,美国的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类似中国的提前录取招生,不仅仅是校长实名推荐制,“五校联考”也是提前录取。这样推翻了作者之前的论点。

在评论结尾,作者以“收入囊中”等词表达自己对北大形象的负面认可。“本来有十足把握考入中国一流大学”更是在说北大限制了考生在一流大学发展的可能。北大凭什么不让别人上清华?作者从优越的身份地位写作,没有顾及事件主体考生的状态,考生对自主招生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自主招生对部分考生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在自主招生绝对公正的前提上,为什么这样的制度不能存在?

三、结语

新闻评论研究者柳珊在《当代新闻评论》中提出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包括:“理论功底、敏锐的发现和判断能力、社会责任心和丰富的知识。”本文分析的这篇新闻评论作者的观点视角虽然独特,但是并没有把握住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要点。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平问题,二是信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舆论。作者避开公平、信用问题,谈校长实名推荐制对有十足把握与能力的考生的限制,导致观点的短浅,论证也是缺乏说服力的。新闻评论工作者要想使自己构建的论证是有效的、好的论证,必须系统掌握非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归纳逻辑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好课要有好的逻辑——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2012(11):29-33.

[2]张继明.从“五校联考”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选择[J].考试研究,2010(1):38-48.

[3]蔡宗模.新制度理论视角下"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法性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5):42-44.

[4]何晶辉.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5]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丁永强.逻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应用价值[J].红河学院学报,2012,10(5):82-85.

[7]柳珊.当代新闻评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马少华.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观点表达和说服方法的案例分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9]薛涌.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news.163.com/09/1214/00/5QF0P593000120GR.html,20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