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分析

蔡艳阳

蔡艳阳(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机梗塞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科60例急性心机梗塞病人为实验对象,其中的30例为临床路径组,其余三十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临床对照的途径比较临床路径的标准方法与传统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得出临床护理路径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照观察后发现,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患者住院期间花费等方面,观察组的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更加满意,比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要高。结论在治疗和护理急性心机梗塞病人过程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有很好地效果,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推行。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护理路径传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275-0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医疗护理结果。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为护理工作提供正确方向,保障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执行依据是护理计划标准,它是在遵循标准护理方案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照顾患者而制定的比较详细具体的护理计划。临床护理路径以患者为中心,包括检测、治疗疾病,以及在康复过程中的护理等几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从患者住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缩小住院期间的各项费用,还能够保证治疗护理规范化,使患者对医院的治疗持肯定态度。总之,开展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面做进一步的说明: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从2004年6月到2006年1月期间在我心内科住院的6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60例患者中,年龄大致分布在55岁至80岁之间,男性为42例,女性为18例,男女比例为2.5:1。

1.2研究方法

这些研究对象被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观察组,包括30例患者;另一组为对照组,30例患者。进行小组分配时最好采用随机分配法,一定要注意使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保持最小的差异性,因为差异过大,就会失去比较的意义。首先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培训,不仅要有理论上的培训,更要有实际操作的培训。接着采用随机分配法把医护人员分配到两个小组。观察组的医护人员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法对患者实行照顾、护理;对照组的医护人员采用传统的护理工作方法对患者实行护理。观察组的患者从住院第一天起就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这些内容包括入院检查、医疗措施、观察病情、饮食指导、睡眠、健康教育、出院计划等,从多方面进行标准化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整个住院过程中,根据项目是否执行分别作出标记。对照组的医护人员对患者采用传统护理的方法,这些内容包括常规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吸氧、进行心电监测、止痛镇静、观察病情以及其他一些基本护理内容等。认真分析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后,是否减少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的费用是否降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是否满意等,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是否存在很明显的差异。

1.3评价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分析发现,观察组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花销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所使用的各项调查问卷,都是自己制作而成。调查问卷几乎涵盖了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各项数据,包括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内容。其中,患者对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是根据全部掌握、基本掌握、不掌握三个级别来评定,如果患者全部掌握健康知识会得3分,基本掌握得2分,依此类推,总分50。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得越好,得分越高。对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的调查也是采用这种形式,分为三个等级。如果患者十分满意,会得3分,部分满意得2分,如果不满意就得1分,满分30。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越是满意,分数也越高。

2结果

两组病人4项参数比较

组别住院时间(天)住院费用(元)健康知识掌握(分)满意度(分)

观察组12.41+/—3.835451.72+/—1364.7148.97+/—1.2129.45+/—0.96

对照组15.93+/—3.276732.14+/—1239.0947.43+/—1.7827.98+/—1.29

3讨论

3.1常规护理要点

3.1.1吸氧护理

给予吸氧,吸氧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由于心脏有迅捷的神经传导系统,心脏本身靠冠状血管供应血液和氧气。心脏对缺氧十分敏感,一旦缺氧即发生心肌损伤。故通过氧疗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氧需要,控制心肌梗死范围扩大。由鼻导管给氧,流量根据病情而定,病情一般者2~4L>/min,严重者4~6L/min,甚至达6~8L/min。待病情好转稳定后减慢氧流速,1~2L/min即可,或间断给氧。

3.1.2排便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进食少,使胃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改变,加之心肌受损,心功能不良,心排血量减少,常伴有消化功能低下,应用镇痛剂抑制胃肠功能,又常因不习惯卧床排便等原因易导致便秘,排便用力不当可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率失常、心衰、甚至突发心脏停搏。故应训练病人床上排便的习惯,给适量缓泻剂或开塞路,保持患者每日排便。以不让患者费力排便增加氧耗为原则。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大便时间在心电监护下含化硝酸甘油片0.5毫克,以保证排便时安全。排便过程中仍应加强心电监测,一旦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应及时停止排便动作,并做出相应处理。

3.1.3心理护理

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心前区剧痛、窒息感,加上此病病死率高对患者造成精神压力,易产生焦虑、恐惧、烦躁等情绪。所以要根据其心理变化情况给予安慰,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要派选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熟练的护理抢救小组,以高尚的医德和熟练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使之处于最佳心理状态。病人需要安静的环境,不能让更多家属陪护,避免情绪激动。

3.2护理对比

3.2.1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患者以及家属的健康意识。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住院期间如何接受治疗,以及如何接受护理等方面内容做详细记录和标准化要求的完整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所要求的护理工作很细致,患者的各项数据都要求有明确记录,整个护理过程十分标准。传统的护理方法是采用遵循医生建议,分级护理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对病人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会使护理过程不够全面,患者无法接受细致而周全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每天都能接受健康教育宣传,这就会使患者对自己发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恢复等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避免了传统护理中对患者一次性灌输健康知识过多,患者难以掌握的不利局面,从而保证了健康教育持续、稳定进行。另一方面,患者如果及时了解必要的健康知识,就会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参与护理过程,既可以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又可以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根据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观察组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3.2.2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的住院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如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从开始住院就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整个医疗、护理计划就会全面顺利实施,无论是患者检查还是用药,都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使护理过程规范化,有利于患者恢复病情,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而在传统护理方法中,病人所接受的检查项目以及所使用的药品种类基本都是由负责医生一个人决定的,这就会使护理工作不规范,带有很大主观性,从而造成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偏高,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最终会造成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极度不满。根据上表所体现的住院时间,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一点。

3.2.3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这就会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并且能够大大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促使他们及时学习护理知识、心理知识等相关内容,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增强,就会更加准确地观察病人的病情,护理时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科学护理。而在传统的护理方法中,护理过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患者病情不了解,没有护理目标,不能很好地解答患者的问题,降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等。通过对急性心梗死患者的诊治,体会到只有做好护理工作,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才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愈率。而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患关系,有很强的可行性,应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8,6.

[2]夏颖,王瑞红,朱欢欢.应用临床路径开展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现代护理,2006,12.

[3]高翠英.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

[4]胡大一,徐亚伟.冠心病的现代治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