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1

浅议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

高泗山

高泗山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271605

湘版教材欣赏课集中在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属于初中高年级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的时期,美术知识结构也相对比较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他们逐渐对美术欣赏活动产生了很大兴趣。这种兴趣对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利的因素。然而我们看到,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许多对美术欣赏学习不利的因素,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比较匮乏。

大多数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系统性和宽广性都远不能满足欣赏的需要,更无法把作品与其文化情境联系起来。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欣赏者调动自己已有的大量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和经历,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有限,经历和阅历有限,制约着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第二,学生的审美习惯和方法达不到审美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的审美态度并未完全形成,对艺术的形态、形式、风格缺少识别能力,他们带着用文字语言描述的态度对待美术作品,导致的结果是,面对美术作品却无法把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情感体验。比如,在梵高、马蒂斯等人的作品面前,他们无法理解画面中强烈而夸张的色彩和笔触,而仍然试图以相似性特征去理解作品、用文学阅读的方式去寻找答案。

第三,学生在欣赏中往往重理性轻感性。

例如每个小学生面对米罗的作品都能讲出一个非常美妙的故事,而在初中高年级学生面前却不能感受作品。他们在欣赏作品时往往习惯于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艺术形象,而缺少运用感知器官去体会作品形式带来的情感性和精神愉悦。

现阶段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往往流于表面,一扫而过。他们喜欢看外观,不愿究内涵;喜欢听教师讲,但又害怕自己讲;喜欢能看得懂的,害怕看不懂的。

通过以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我认为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拓宽知识范围,加强横向联系

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气质等。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艺术观念和态度,那么在欣赏过程中就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过去的审美经验去评价与衡量作品,无法与作品的文化情境产生共鸣。学生在欣赏作品时,除了对作品外在形式的感受之外,还要了解更多的与作品相关的知识,以寻求对作品进一步理解和分析的依据。另外,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作品去了解历史,那么在欣赏学习中当然也可以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来理解作品。因此,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美术欣赏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必要的。这些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比如历史书、文学作品、课外读物、电影电视网络,甚至连环画中的信息都有可能对美术欣赏提供帮助。再者,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也都有共同的特点,比如,美术与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在情感的抒发、意境的表达、风格的演变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有时稍做启发,学生就会触类旁通。

二、认识艺术语言,培养审美态度

不同的美术门类,在审美要素中,它们表现出的情感要素与意蕴美方面都具有共同特点。然而,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各不相同,就造成了它们在审美形式要素上有很大区别,如:绘画中表现出色彩、明暗、笔触、线条等,雕塑则表现出材质的体积、量感、质感、肌理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又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形态。正因为如此,在欣赏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作品,从中认识艺术语言的作用。对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采取不同的审美态度去进行欣赏,让学生有机会比较和体会各种艺术不同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采用正确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1.直观感受。

对作品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但这种感受的强弱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欣赏中,造成学生欣赏过程不能进一步深入的原因,有时正是由于学生对该作品的形式感到不理解,从而激发不起审美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实际上,对学生直观感受能力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要求观赏者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增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并使之运用于欣赏实践的过程。

2.分析理解。

学生的欣赏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还必须引导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这就有赖于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接受者面对美术作品时,最初感知到的作品中的可视的形态都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接受这些,只有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细致地加以剖析,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理解。这也就要求接受者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3.审美体验。

观赏者通过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深入分析理解后,突然顿悟出作者欲表达的思想和观念,甚至领悟到所有形式因素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获得一种自身已融入到作品之中的体验,这样就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欣赏教学获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