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张洪艳

张洪艳(抚顺市中心医院ICU辽宁抚顺113006)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4-0265-02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6例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术后给与镇静、镇咳、通便、控制血压、心理护理及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严格抗凝及穿刺部位的护理。结果26例介入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前无法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有可能得到根治,有效的手术期护理配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据统计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一年内再出血率为16%,以后每年递增0.9%,因此,应根据颅内动脉瘤易出现多次反复出血特点及早采取治疗[2]。我们有3例脑动脉瘤在介入治疗前再出血死亡。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其特点是:不影响其周围的结构,病人痛苦少,对病人侵袭性小,恢复快,病人乐于接受,死亡率和致残率低,完全可以与传统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相媲美。并能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能将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治疗手段[3]我院于2008年6月至2012年1月,应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女14例,男12例,年龄在43—60岁。26例均以突然头痛发病,2例有动眼神经麻痹,CT检查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有侧脑室积血,入院到脑血管造影检查时间为1天—25天,Hunt—Hess分级26例均为Ⅰ—Ⅱ。动脉瘤部位和大小,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10例2mm×3mm,6例4mm×5mm,6例5mm×6mm,4例10×15mm。

1.2栓塞材料与方法材料微导管Echelon-14,微导丝X-pedion-14,微弹簧圈Sapphire,电解脱簧圈(GDC)方法全麻穿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动脉入路,微导管在微导丝辅助下送入动脉瘤腔中,将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中解脱。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使患者处于安静环境中,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强光刺激,尽量减少活动及搬运患者,护理治疗安排集中有序,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限制探视时间与人数。避免各种导致情绪激动因素,患者入住单人间,可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剂。

2.1.2镇咳在进行一切治疗护理操作时,注意保暖,治疗护理操作时防止病人受凉,预防感冒引发喷嚏,咳嗽。

2.1.3通便颅内动脉瘤患者由于卧床、脱水,常有便秘发生,大便用力,腹压增高致颅内压增高,可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4]。应嘱患者不可用力排便,宜食用含纤维素多、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可口服缓泻剂。

2.1.4控制血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应遵医嘱按时口服或静脉滴注降压药,保持血压的平稳,以降低血流对动脉瘤的刺激,从而减少破裂出血的机会。

2.1.5心理护理动脉瘤患者可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兴奋、悲伤等情绪变动而破裂危及生命,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设法减轻其心理负担[5]。护士可通过术前交谈,有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解释脑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告之患者操作程序、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以及操作中的感受,术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并且可以让康复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对治疗护理有正确的认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对手术的恐惧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其密切的配合。

2.1.6术前准备术前3天完成患者的各项检查。术前1天充分清洁手术野皮肤及备皮。做好青霉素过敏实验,配血,备血。术前晚保证睡眠,术前禁食8小时,入手术室前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导尿,记录术前血压、肢体肌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备术后对照。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弹簧圈置入12小时后,要求患者穿刺侧下肢平伸,严格制动。绝对卧床24小时,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更换卧位。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患者的舒适。

2.2.2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常规生命体征监护,每30-60min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1次。严密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颜色、温度及肢体末端血液循环的变化,如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严格交接班制度。

2.2.3神经生理观察患者神经生理状况恶化的早期发现对提高脑积水、血管痉挛等并发病的治疗效果是十分必要的。护士对神经系统变化的细心观察可以影响患者的预后,减轻偏瘫、失语等由于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发生。术后早期应严格观察语言、肢体活动和感觉功能的变化,与术前做对比,以了解病情的转归。本组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尼莫通24小时微量泵5ml/h静脉泵入,以防治血管痉挛。

2.2.4严格抗凝护理有效的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形成,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对一些影响抗凝的因素,如含乙醇的饮料、复合维生素、维生素K等应避免服用。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反复抽血检验。使患者了解以上情况,主劝配合治疗。

2.2.5穿刺部位的护理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水肿或血肿发生。术后24h解除弹力绷带,局部按压20min,按压后给予加压包扎,并嘱患者穿刺侧肢体制动。在加压包扎期间,患者常因感觉不舒适要求解除或放松加压包扎,我们应主动向患者解释其重要性,并检查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若包扎过紧,应报告医生适度放松。

2.3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患者避免导致再出血的诱发因素,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切忌血压忽高忽低。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稳,避免情绪波动。避免进食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半年内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及危险性工作。出院后按医嘱继续服用抗凝药物,专科门诊随访。3-6个月后复查DSA。微弹簧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护理,增加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薛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会1991,350.

[2]王海秋,姚建社,复国道.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254-255.

[3]梁国标,李志清,魏学中等,颅内动脉瘤急性期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20:334-336.

[4]李冬梅,倪宝英,李红月.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10[13]:202-203.

[5]王亚林,张永忠.可脱性球囊导管栓塞术治疗巨大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