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患者PICC堵塞的再通技巧

/ 1

机械通气患者PICC堵塞的再通技巧

张寒丽于静蕊

张寒丽于静蕊(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ICU121000)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留置时间长,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静脉通道[1]其优点已被广泛认同,但在使用过程也出现一些合并症。机械通气的患者胸腔内压增高,易导致血液回流引起导管堵塞,同时患者神志不清、躁动,也为PICC护理造成很大难度。ICU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以导管阻塞为最多,共发生38例,占并发症的62%。我们使用尿激酶疏通导管,再通后正常使用32例,成功率达84.21%,现将经验和技巧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其中脑出血12例、脑干损伤9例、复合外伤8例、脊髓损伤5例、肠梗阻4例,均出现了导管堵塞,堵塞时间为(24.6±5.8)天。我们全部实行了导管再通术。

1.2物品准备

全部病例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3F、4F、5F导管,尿激酶5000—10000u、10ml注射器1支、1ml注射器1支(带螺旋口)、无菌三通1个、无菌手套1副、无菌治疗巾1个。

1.3体位

平卧位,上臂外展,手臂要低于心脏水平。

1.4操作方法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导管再通的目的,征询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取得患者的配合;

(2)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治疗巾,用带螺旋口的1ml注射器抽取尿激酶药液;

(3)对穿刺部位皮肤及外露导管接口用碘伏进行消毒、待干;

(4)接无菌三通,并使三通处于关闭的位置;

(5)消毒三通的一个接口后,连接一支空的10ml注射器,消毒三通的另一接口后连接抽好药液的1ml注射器;

(6)旋转三通使10ml注射器的三通开口开放,回吸10ml注射器,使导管内形成负压;

(7)旋转三通使10ml注射器的三通开口关闭,同时打开1ml注射器的三通口,使尿激酶药液利用负压进入导管;

(8)再次将三通口关闭,使药液在导管内保留15-30min;

(9)打开三通,用10ml注射器抽吸,如果可见回血,则回吸3ml血弃掉,再以生理盐水冲管,然后可用导管进行持续静脉输液治疗。

2结果

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动剂,同时还是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的直接激动剂,有较强的溶解血凝块的作用,已证明安全、有效,无明显抗原性、致畸性[2]。按上述步骤操作,因为药液是通过负压进入导管内,所以不会造成导管破裂,所注入药物的剂量也不会超过置留在体内的导管容量,所以不会导致药物过量输注,避免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导管再通后,可以顺利的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无不良反应。导管再通后留置时间(17.6±4.8)天。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导管堵塞后患者往往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在导管再通前要详细说明操作的目的、意义、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认可和配合,才能顺利地完成通管操作。

3.2操作注意事项

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点周围皮肤及导管接口用0.5%碘伏消毒,碘伏干燥后可在局部形成保护膜,消毒效果比较确切。在通管的过程中只能向外抽吸不可暴力向内冲管,以免将血块冲进血管内形成血栓。如果导管未通,只能再重复以上步骤一次,仍无效则要放弃通管,将PICC拔出。不可反复多次操作,否则会出现不良反应。

3.3通管后的护理

3.3.1导管堵塞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3],与赵薇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要密切监测呼吸力学指标和呼吸机参数,尽量降低气道峰压,以减少胸腔内压,减轻静脉压力,减少血液反向流动而至的导管堵塞。

3.3.2在输液治疗的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有无感染或栓塞的症状,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疼痛、硬结,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3.3对护理人员进行导管维护的相关知识培训。采用脉冲式封管法(SAS)在输液前先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S),再接治疗用药(A),输液结束后用20ml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并正压封管(S)。

3.3.4机械通气的患者多躁动,最好使用正压接头,以保证管腔内正压,减少了血液回流[4]。

3.3.5昏迷的患者在翻身时要避免留置导管的肢体受压。

3.3.6不能经导管抽血[5],输血后要立即用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冲管。

3.3.7为防止导管打折、受压、脱出,对导管外露部分以S形固定。

参考文献

[1]TiltonD.Howtofine-tuneyourPICCcare.RN,2006,69(9):30-35.

[2]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6.

[3]赵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35-36.

[4]徐义风.PICC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8):57-58.

[5]陈向荣,王晓娅,李丽,等.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异位14例的原因分析及预防.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