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法培养兴趣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1

多种方法培养兴趣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张居玲

张居玲

(河南省延津县城关镇北街学校河南新乡4532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兴趣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个老师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笔者是一名小数数学老师,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整理成文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课堂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所以老师应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使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集中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新课:猴妈妈辛苦了一上午,采摘了一大堆香蕉,分给自己的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中老三年龄小,平时最不爱学习,妈妈决定教育他一次。妈妈说:“我把香蕉分成三堆,分别是总数的1/3、2/6和3/9,年龄大的要让着小的,按年龄从小到大顺序取香蕉。”老三一听乐了,高兴地大声地喊“我要3/9的那一堆,那一堆最多!”老三话音未落,大家都笑起来了……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笑老三?它真的拿到最多的那堆香蕉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纷纷小声议论起来。抓住这个机会,我把事先准备的三个圆拿出来,分别平均分成3份、6份和9份,带着学生在上面用彩笔填出1/3、2/6和3/9,然后让学生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很快就突破了学习内容的重难点。

二、引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营造学习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我在教学设计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觉得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如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由多种图形组成的卡通人物“奥特曼”,由“奥特曼”提出问题并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运用CAI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有利于营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6以内数的加减法,用多媒体显示动画:一只小猴子背着水果高高兴兴地跑回家,边跑边唱:今天我小猴真高兴,背回6个大苹果,妈妈一定夸我是个好孩子……不料布袋上有个破洞,掉出两个,这时教师定格画面,提问:猜一猜,小猴回家还有几个苹果?问题启发了学生思考,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三、引导动手参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具有直观性,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教具的使用和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学习直观化和简单化。在教学中,教师所举事例必须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并通过直观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使学生认识新事物,学会所讲知识。同时要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到直观操作,从而掌握数学规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哪些是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纸剪一个长方形,再画出一个长方形。通过操作,使学生在亲身尝试学习乐趣的现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时,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记住,但这样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老师可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比一比长方形的对边,再比一比正方形的四条边。发现了什么?学生一下就感悟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接着,出示4根长15厘米、2根长10厘米以及2根6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选用适当的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时,学生必然要用到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四、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和课堂教学相比,因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更为小学生接受和喜欢。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小学生较难接受其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和定律,总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有了具体生动的课外活动,学生就可以从具体的实际计算和测量中来领会公式、定理和概念,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面积、高度、速度等计算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测量球场、校舍、旗台和拱门的面积;利用投影测算树木、房屋的高度;利用相关数据来计算汽车、自行车和水流的速度等。这些活动小学生很感兴趣,既可以巩固完善所学知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

综上所述,要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涉及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这需要老师在熟知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从而使小学数学流光溢彩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