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渠市健康儿童胃运动与胃排空检测

/ 2

五家渠市健康儿童胃运动与胃排空检测

李萍王芳陈锐王璐

李萍1王芳2陈锐3王璐1

1.新疆五家渠市第六师医院功能科新疆五家渠831300;2.新疆奇台县中医院儿科新疆奇台831800;

3.新疆五家渠市第六师医院儿科新疆五家渠831300

【摘要】【目的】为探讨健康儿童液体胃排空与胃运动变化,确定其正常值。【方法】采用实时超声显像法,以150名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3-7岁及7.1-13岁),分别测定胃体及胃窦蠕动频率、餐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胃残留率及胃的10%、50%、90%排空及完全排空时间。【结果】3-7岁儿童组与7-13岁儿童组胃体、胃窦蠕动频率有显著差异(p<0.01);3-7岁儿童组液体胃排空时间及餐后不同时间胃内残留率与7-13岁儿童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150名健康儿童液体胃运动与排空测定反映了五家渠市健康儿童液体饮食后胃体、胃窦蠕动频率、胃排空速度及单位时间内胃内残留率值,可作为某些患消化道疾病儿童胃动力检测的正常值参考。

【关键词】儿童;胃运动;胃排空;检测

【中图分类号】RP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350-01

随着小儿胃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对不同疾病的胃排空与胃运动检测报告。但对不同地区不同饮食结构的健康儿童检测尚少见报道。我们对150名健康儿童液体胃排空及胃运动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其变化规律、获取正常值,作为临床诊疗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检测对象150名五家渠市健康儿童,男84例,女66例;年龄3-13岁,分为两组,3-7岁为一组,总计64例,7.1-13岁为一组,总计86例,均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先天畸形、代谢缺陷病和急慢性感染疾病等。

1.2检测方法所有检查者均进行空腹超声检查确定胃呈排空状态。之后2分钟内饮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至饱腹感,温度控制在37-40度。即刻测量胃腔内最大长径L1,左右径L2,前后径L3,按公式V=L1*L2*L3/4*983计算胃容量。测量餐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胃残留率并观察每时间段-5分钟胃体蠕动次数及胃窦收缩次数、胃的10%、50%、90%排空及完全排空时间。

1.3仪器设备PhilipsIU22实时超声显像仪。造影剂选用“天下”速溶胃肠超声助显

剂(购自浙江湖州东亚医药用品有限公司)。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标准差±S)表示;两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胃体蠕动频率及胃窦蠕动频率3-7.0岁与7.1-13.0岁儿童平均胃体蠕动频率与胃窦蠕动频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表1胃体蠕动频率及胃窦蠕动频率(±S)

注:&P<0.0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正常胃壁蠕动时可显示规律的蠕动波,自胃体部起始逐渐向胃窦部蠕动,到幽门附近消失。生理学上通常将胃运动分为首区和尾区。首区包括胃底和胃体口侧部,其膜电位表现缓慢低幅值的去极化,不产生起搏电位,运动方式是缓慢持久的紧张性收缩,生理功能主要为接受、储存固体食物并转运液体到十二指肠。胃尾区包括胃体尾侧部、胃窦和胃十二指肠连接部,该区有远口传播的周期性基本电节律(basicelectricalrhythm,BER)和负载的峰电(spikepotential,SP),可产生起搏电位,以蠕动性收缩活动为特点,起胃泵的作用。主要生理功能为混合、研磨、排空固体食物且防止十二指肠胃反流。它们同时受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中枢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另外胃肠激素和调节肽都参与调节活动。有研究显示进入胃肠道的神经细胞及不同的神经递质,如神经肽Y和P物质等,随出生后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故胃肠神经系统的成熟可能在出生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表1),3-7岁与7.1-13岁儿童组胃体蠕动频率与胃窦蠕动频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上述结论一致。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儿童胃体和胃窦蠕动频率发生变化,这可能与神经系统及胃肠激素和调节肽的逐渐发育成熟有关。由于样本数量有限,目前没有更多依据支持7-13岁儿童胃运动的神经及体液调节已经发育成熟。

较理想胃排空检测方法首先能有效、真实地反映胃排空或胃排空率随时间的变化,同时不改变胃排空;其次安全,易接受、可靠性强。用于检测人胃运动与排空的方法很多,但不外乎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二类。在诸多非侵入性方法中,B超法基本具备前述条件外还有以下优点:(1)真实性强,客观性好,显像清晰,可连续观察胃体和胃窦的收缩运动;(2)避免了放射线照射[4];因而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研究工作中。目前B超法检测胃排空的具体方法有:胃容量直接测定法、多切面胃窦体积法、单切面胃窦体积法和单切面胃窦面积法等。本研究选择了胃容量直接测定法。为了减少胃内气体等因素干扰,要求受试者禁食6~8h,并经超声显像确认胃呈排空状态后再进行检测。全部过程均由专人操作,因而大大减少了系统误差。从研究结果(表2和表3)可以看出胃内残留率随时间呈指数规律递减,这与以往作者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对不同年龄组健康儿童液体胃排空及胃运动研究,测定健康儿童胃体及胃窦蠕动频率、胃内残留率及胃排空时间,将所得数值可作为我区健康儿童胃排空与胃运动功能的正常参考值,为今后我区开展超声诊断某些消化道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万方,陈建伟,连至诚.胃的运动功能及其检测[J].中国临床康复.2004,15(8):2938-2939.

[2]董梅.小儿胃肠动力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7,3(24):113-116.

[3]ReadNW.Gastrointestinalmotility:whichtest[M].Petrefield:SonWrightBiomedicalPub—lishing,2010:99.

[4]刘文彬,许洪波,刘华君,等.营养不良患儿胃运动及排空检测[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2):516-518.

作者简介:

李萍(1975.9-)女,汉族,籍贯陕西,新疆五家渠第六师医院功能科,研究方向: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