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银行体系苏维埃银行时期及西北农民银行时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独立自主的银行体系苏维埃银行时期及西北农民银行时期

刘雁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

货币,象征着财富。经营货币的银行,是国民经济的总枢纽。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巴黎公社没有夺取法兰西银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同时,就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苏维埃银行时期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抵达陕北前,民族英雄刘志丹、謝子长领导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就已经建立了陕甘边苏维埃银行和陕北省苏维埃银行,1935年9月,陕北省苏维埃银行改名为陕甘晋省苏维埃银行,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瓦窑堡后,陕甘晋省苏维埃银行并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成立银行发行货币最早的是陕甘边根据地。1934年2月,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以财政委员会的名义发行了“油布票”。1934年11月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油布票”不能满足边区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成立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发行“兑换券”,亦是布质。1935年4月,国名党政府调集5、6万军队向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撤离南梁迁往甘泉下寺湾,“农民劵”停止发行,改发陕甘省苏维埃银行“銀币劵”和“銅币劵”。1935年11月停止发行。四种货币流通不到两年,由于发行量少,战争动乱多,存世量极少。现只有北京革命博物馆存有“油布劵”一角和两角两张。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于1935年6、7月间在延川永坪石油沟村成立印钞所,以陕北省苏维埃银行的名义发行货币,9月迁往瓦窑堡改为陕甘晋省苏维埃银行,11月又并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两个银行先后只有4、5个月,行名不一样,货币材质、面额一样。至今未见纸质实物,存世只有铜币一枚,银圆也不过四、五枚。

陕甘边和陕北的货币发行,都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诞生纪年,这与各革命根据地的货币比较,是绝无仅有的。多数根据地银圆都署有本根据地的名称,唯有陕北省和陕甘晋省未有署地名,便成为根据地货币史研究和收藏爱好者追随的宝中之宝。

1936年6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由瓦窑堡迁往保安(今志丹),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西安事变”后,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家银行西北分行于1937年1月3日迁至延安城内鼓楼旁边一家商店内。在瓦窑堡和保安发行的货币有布币和纸币两种。进驻延安后再未发行,开始流通国名党法币,由于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向合作发展,货币流通虽只有一年零八个月,但它的贡献是巨大的,意义也是深远的。

1、高举抗日旗帜,在票面上印有“抗日动员”、‘全国人民拿起武器要求抗日’的口号。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最早的抗币,旗帜最明显的抗币,是动员全民族一致对外的抗币。

2、货币文字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见证了我国鲜为人知的一段文字改革史。货币做为一种文化,引起人们的关注。

3、在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历史阶段,货架银行西北分行紧跟形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随时调整货币发行与流通政策,成为党中央所在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二、西北农民银行时期

194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做出统一陕甘宁、晋绥两边金融贸易机构及币制的决定。陕甘宁边区银行与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统称西北农民银行,原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改称西北农民银行晋绥分总行。以西北农民银行发行之西农币为西北解放区之本位币,以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发行之商业流通劵为辅币。

流通劵与西农币的统一,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西北解放区率先实现货币金融一体化的一次重要尝试。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两种货币的合理比价,为西北农民银行与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实现全国货币金融一体化摸索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西农币发行后,随着军事形势的胜利发展,边区金融在本币一元化的方针下,货币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光华商店代价劵与国民党的法币是个主辅币的从属关系,边币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劵先后成为边区的本位币,但与法币的对内限制禁止流通,对外我们还要套取和拥有。而进入西农币时期,法币不断贬值,走向崩溃,西农币则是币值不断提高,走向完全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