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科社”教学的几点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2

对当前高校“科社”教学的几点认识

张丽平

关键词:“科社”教学;问题;方法

当前高校加强“科社”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看,当前,在高校加强科学社会主义教学不仅有着必要性,而且也极其具有紧迫性。首先,不少高校学生面临信仰缺失的危机。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支配力、创造力空前增长,而与此相反的是,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全球性问题。这是时代精神的陨落。时代精神的根本问题是信仰问题。所谓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宗教信仰的无根性和非理性决定了向它回归是没有出路的,而就科学信仰来说,必须要把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定在现实的人类实践基础上。能够做到这一点,唯有马克思主义。因此,向马克思主义的复归及其复兴实在是难以避免的。由于中国出现的贫富差距现象,也现实地影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观。由于贫困落差太大,加上物质利诱,不少高校学生对金钱的追求日盛,迷失了人生的前进方向。如最近出现不少地方高校大学生卷入传销就是明证。

“科社”教学中几个难点、热点问题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教授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程,不要过于追求体系的完整,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讲清楚几个难点和热点问题。

第一问题是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在与发达资本主义的优势比较下,社会主义究竟是否还有没有没前途?这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比较关心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这涉及到在教学中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心史观物史观,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他们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P263)这个结论是《宣言》的核心。同时,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卜去。”[1](P254)而一个半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且也表现较强的向全球扩张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只是改变了基本矛盾的形式和特征,而没有根除资本社会的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仅仅看见某些旋涡和逆流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奔流,只能说明观察者的政治短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决定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代表着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并且正在蓬勃发展之中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到底能不能说清楚的问题”

首先,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是不完全清楚的。生活在两欧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时,对未来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过概括的描述。这些描述成为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标尺。列宁对社会主义有新的认识,曾实行过新经济政策,但他亲自领导社会主义的时间很短暂,并没有来得及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出完整的新总结。斯大林时期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对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都有了成型的规定,这些规定基本上被二战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所认可和接受。苏联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最后垮台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同样是不完全清楚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哪些“不是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呢?邓小平用五句话做了一个高度概括。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句话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对着五句话的内涵理解也并不完全一致。可以肯定的是,自从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所谓“认识的不断深化”,就是认识的变动性和标准的难以确定性。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公平与合理问题”。

社会主义追求的理念是公平与合理。因为社会主义最初也是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被期望的。在人们社会主义期望的全部内容中,对社会主义公平理念的追求始终是第一位的。在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中,往往将社会公平理念理解为集体主义,并力求结果的绝对公平。但带来的却是低效率,这不是社会主义所固有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改革来消除这种弊端,在改革中,我们终于选择了市场经济这条道路。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效率,虽然可以改变计划经济带来的低效率,但其副产品却是不公平,这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认为我们现在已背离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与平等。其实,对公平的目标我们从米就没有放弃过,只不过,我们不要贫穷基础上的公平,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就目标模式而言,公平与富裕是不可分割的。公平可以包含不同程度的富裕,其至可以是贫穷,但富裕了却不一定就靠近了公平,将公平富裕相结合,才是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在内的所共同追求的目的,也是我们当前国家和政府所要努力做到的,正如大报告所说的“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强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这门课不“实用”,现在好多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在课程时间安排上也不尽合理。本人认为,要强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这是我们在德育J二作上力求创新的最具建设性的工作,因为它实质上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对象之间的直接“对话”。面对与传统意义上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教育环境及学生自身表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如果我们固守丁传统的训、管、教的教育模式,必然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说,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在教学讲述中,还要考虑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生形成共鸣,穿插许多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另外,从多年教学经验看,不能单纯用单一的考试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是“放羊”式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交一篇作业了事。因为学生大多数都是抄袭,达不到教学效果。经过多年教学揣摩,我发现采用当堂写一篇作业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事先不放出任何风声,题目是围绕本学期“科社”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既能包含课堂讲述内容,义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可以有效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科社”课程成果,成绩评定也更显公平。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