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传播与非垂直传播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疗效的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垂直传播与非垂直传播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疗效的对比研究

黄水根

黄水根(江西省萍乡市二医院传染科江西萍乡337000)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205-02

【摘要】目的研究垂直传播与非垂直传播两种不同感染途径的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疗效应答的差异性,了解母子垂直传播方式对疗效应答的影响。方法按照垂直传播与非垂直传播两种不同感染途径选取两组相同样本数量的慢性乙肝患者,且年龄、性别、HBeAg状态、HBVDNA载量、疾病状态均无统计学差异性,均采用拉米夫定片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18个月、2年的疗效应答情况(生化学、病毒学、免疫学应答)及病毒变异耐药情况。结果垂直传播组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长期治疗产生病毒变异耐药的比例高于非垂直传播组,免疫学应答效果明显差于非垂直传播组,早期病毒学应答较非垂直传播组明显差,长期治疗的病毒学应答效果也差于非垂直传播组。在抗病毒及护肝治疗情况下,大多数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所需疗程长于非垂直传播组,但长期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比例与非垂直传播组无明显区别。结论垂直传播方式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应答差于非垂直传播者,长期治疗产生病毒变异耐药的可能性大于非垂直传播者。

【关键词】垂直传播慢性乙肝非垂直传播慢性乙肝拉米夫定片抗病毒疗效

笔者自2004年开始研究垂直传播与非垂直传播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疗效的情况,因跟踪时间有限,本研究所用母子垂直传播的标准不是从患者出生时检查有无乙肝病毒感染为标准,而是以患者母亲有10年以上(必须在患者发现乙肝病毒感染前)HBsAg阳性史,如有兄弟姐妹者其兄弟姐妹中至少有1人以上同时有HBsAg阳性,并按照预设样本数、年龄、性别、HBeAg状态、HBVDNA载量、疾病状态随机选取了两组患者,1组为垂直传播组(100例),2组为非垂直传播组(100例)。

1两组患者上述基本情况大体相同,详情如下。

1.1两组患者年龄情况表1

经x2检验两组各个年龄段样本数及平均年龄均无明显差异。

1.2两组患者性别情况经Ⅹ2检验两组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

1.3两组患者HBeAg状态均全部选择为阳性患者。

1.4两组患者HBVDNA载量情况经x2检验两组各个HBVDNA载量水平段样本数量无明显差异。

1.5两组患者疾病状态均为慢性轻度-重度肝炎,均排除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及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2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年的疗效应答情况及病毒变异耐药情况如下

2.1抗病毒治疗后(同时护肝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年的ALT、AST指标完全恢复正常病例数经x2检验抗病毒治疗疗程1个月、3个月时垂直传播组的ALT、AST指标完全恢复正常病例数低于非垂直传播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按a=0.05水准),疗程6个月以后垂直传播组的ALT、AST指标完全恢复正常病例数与非垂直传播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按a=0.05水准)。说明在抗病毒及护肝治疗情况下,非垂直传播组大多数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所需疗程短于垂直传播组患者,但长期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比例与垂直传播组无明显区别。

2.2抗病毒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年的HBVDNA转阴(<103copies/ml)情况无论哪个疗程阶段,垂直传播组的HBVDNA转阴病例数均低于非垂直传播组,经x2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按a=0.05水准),尤其是6个月疗程以内,两组的差异更大,说明非垂直传播组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治疗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明显优于垂直传播组。长期治疗后的病毒学应答效果也优于垂直传播组。

2.3抗病毒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年的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转阴、HBeAb转阳)情况3个月以内,垂直传播组与非垂直传播组的患者均不会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6个月疗程以后,无论哪个疗程阶段,垂直传播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病例数均低于非垂直传播组,经x2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按a=0.05水准),尤其是1年疗程以后,两组的差异更大,说明非垂直传播组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长期治疗的长期免疫学应答效果明显优于垂直传播组。

2.4抗病毒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年经YMDD检测发生病毒变异耐药情况疗程3个月以内,垂直传播组与非垂直传播组的患者均不会产生病毒变异耐药,6个月疗程以后,无论哪个疗程阶段,垂直传播组发生病毒变异耐药的病例数均高于非垂直传播组,经Ⅹ2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按a=0.05水准),尤其是1年疗程以后,两组的差异更大,说明疗程越长,垂直传播组对拉米夫定产生病毒变异耐药的比例越高于非垂直传播组。

3讨论

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有母子垂直传播方式和两种非垂直传播方式(粪-口传播、体液传播),从理论层面讲,通过母子垂直传播方式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其病毒感染时间早,体内携带病毒的时间一般较长,在免疫识别系统发育完善之前已经长时间接触该病毒,很容易导致人体免疫监视、识别系统将其认可为人体自身物质,从而对其免疫识别能力差,免疫清除能力差,因此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应答效果差于非垂直传播方式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通过上面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看出:(1)在抗病毒及护肝治疗情况下,非垂直传播组大多数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所需疗程短于垂直传播组患者,但长期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比例与垂直传播组无明显区别。(2)无论哪个疗程阶段,垂直传播组的HBVDNA转阴病例数均低于非垂直传播组,经x2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尤其是6个月疗程以内,两组的差异更大,说明非垂直传播组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治疗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明显优于垂直传播组,长期治疗后的病毒学应答效果也优于垂直传播组。(3)6个月疗程以后,无论哪个疗程阶段,垂直传播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病例数均低于非垂直传播组,经x2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尤其是1年疗程以后,两组的差异更大,说明非垂直传播组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长期治疗的长期免疫学应答效果明显优于垂直传播组。(4)6个月疗程以后,无论哪个疗程阶段,垂直传播组发生病毒变异耐药的病例数均高于非垂直传播组,经x2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尤其是1年疗程以后,两组的差异更大,说明疗程越长,垂直传播组对拉米夫定产生病毒变异耐药的比例越高于非垂直传播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垂直传播方式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应答差(生化学、病毒学、免疫学应答)于非垂直传播者,长期治疗产生病毒变异耐药的可能性大于非垂直传播。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四版.

[2]龙振洲主编.《医学免疫学》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