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截石位与妇科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 2

膀胱截石位与妇科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刘秀琳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300)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截石位的正确摆放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我院2013年妇科截石位手术357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0例,发生率为5.6%。2014年我科将38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0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采用改良截石位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截石位方式,分别统计两组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发生率为1%,对照组为9例,发生率为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截石位为降低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开辟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妇科手术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改良截石位;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437-01

近年来,妇科手术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呈日益增长趋势。由于此病常导致患者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残疾,特别是并发肺栓塞,直接威胁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摆放截石位时,体位安置固定不当、膝部约束带过紧、手术时间长等原因使患者腘窝及小腿神经、血管受压;肢体受自身重量的压迫,以及手术助手、器械护士有时挤压患者肢体或膝部,也加重了对小腿神经血管的压迫,可引起足麻木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本病进行及早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沿袭多年的传统截石位方式分娩渐渐被打破,改良截石位方式手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探讨改良截石位方式分娩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们对380例妇科手术患者应用改良截石位方式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截石位手术的妇科手术患者380例,年龄24~39岁,平均27岁。患者无其他合并症,术前无心血管、泌尿及血液系统疾病史。随机分为研究组200例和对照组180例,两组妇科手术患者年龄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研究组应用改良截石位

①“坐姿下躺”原则:即膀胱截石位是水平位的人体两腿分开,身体与大腿呈60-90°,大腿与小腿呈100°-110°②“T-K-O”连线原则,即患者的足尖,膝关节,对侧的肩在一条直线上。如果腿部外展程度超过“T-K-O”连线,就有可能造成股骨颈骨折。③双腿外展,避免外旋。托退板对腿的支撑面应为小腿肌肉丰厚部,使腘窝处于悬空状态,同时避免托腿板边缘压迫腘窝。④在麻醉状态下,关节韧带,肌肉呈松弛状态,意识清醒时做不到的关节活动都会成为可能,注意关节和肢体应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和功能位,避免过度牵拉。所以一定要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摆放此手术体位,使患者处于既舒适又便于手术医师操作的最佳体位。⑤避免患者肢体受压术中妥善放置物品,如手术器械、托盘等,避免这些物品压迫患者;手术人员规范操作,避免身体依靠在患者身上给其造成人为压迫。

1.2.2辅助器具的应用

新型托脚式腿架的使用采用明基三丰医疗器材制造的新型托脚式腿架,用于200例改良组截石位患者,此腿架避免了各类传统腿架小腿后上部和腘窝受力的缺点,使患者双脚“站”在脚镫内,双腿悬起,从而完全避免了腓总神经压迫的情况。而脚镫的设计还充分降低了术中双腿的高度,使大腿与躯体更加平行,盆腔内直肠中下段的暴露也更加充分,还可较方便地改变支撑杆方向及脚镫的角度。但在使用中要求此腿架始终保持小腿与躯干成一较为平行的姿式,以避免造成下肢缺血及术后的挤压综合征。此新型腿架的使用完全避免了因小腿无支撑而引起的小腿筋膜室高压综合征及胭窝神经损伤。

1.2.3硅胶体位垫的使用

在摆放截石位时,在患者小腿、骶尾部垫上硅胶垫,结果未出现下肢肿胀、淤血、麻木不适等并发症。此垫套于支脚架上,不会变形移位,有助于患者血液回流和防止胭窝神经、血管和骶神经受压,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4弹力绷带的使用

麻醉成功后,手术患者双下肢用医用弹力绷带缠绕至胭部,松紧适宜,可显著减轻因体位导致的血压变化,能有效预防截石位体位改变时发生的严重循环系统并发症。

1.2.5术中使用自制的腿套给双下肢进行保暖。

此步骤与传统截石位不同的关键之处在于,“坐姿下躺”原则,和“T-K-O”连线原则及弹力绷带的使用,自制的腿套给双下肢进行保暖。使手术患者处于既舒适又便于使用产力的最佳体位。对照组应用传统截石位:支腿架上拖住小腿及膝部,两腿之间脚度不超过135°

2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而对照组为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致静脉回流障碍,是临床常见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妇科手术术后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血栓脱落至肝、肾、脑或肺,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并发肺栓塞时,患者多数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死亡,而远期则可能并发患肢的色素沉着、皮炎、湿疹、脂质硬化、静脉性溃疡或坏疽等,甚或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残疾,因此,如何对本病进行及早的防治及护理干预成为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体位摆放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摆放体位,避免因体位改变导致的并发症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妇科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由于截石位摆放不当,易对妇科手术患者造成极大损伤。因此要求护士应了解人体力学知识,掌握解剖知识。改良截石位可有效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此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4小结

传统截石位摆放方法易导致小腿血液回流障碍和腓总神经压迫,术后容易发生与体位摆放相关的并发症。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截石位的摆放方法和护理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在截石位的摆放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基本的人体力学知识和解剖知识,在术前还须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评估,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架及摆放方法,降低截石位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林素琴,林剑芳,等.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36

[2]房敏,郭磊,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4):47-50.

[3]马云鹏,齐胤尊,等.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体会[J].甘肃医药,2014,33(5):376-378.

[4]朱化英,田光玲,等.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