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浅谈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观察

朱晓晨

朱晓晨

(甘肃省临夏市西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1100)

【摘要】目的:浅谈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观察。方法:调查社区高血压患者202例,采用制定的体质类型辨识表对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辨识,比较不同年龄、体重指数、血压控制等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不同体重指数中医体质类型差异和不同年龄中医体质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未达标者平和质显著低于血压达标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以阳虚质体质类型为主,平和质人群的疗效较好,参考上述结论,结合患者的体质类型,对症进行处理和治疗,可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中医体质类型;高血压;社区调查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188-01

中医理论研究表明高血压疾病的病机特点是痰瘀互结和阴阳失调。在先天秉赋和体质的影响下形成的高血压,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改善可以起到防控高血压疾病的作用。本文通过社区调查对社区居民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证分型,总结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特点,为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原发性社区高血压患者20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89例,女113例;年龄45-60岁者55例,年龄≥60岁者145例;血压控制达标者152例,未达标者50例。纳入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诊患有高血压的社区人员。排除标准:存在知识障碍者、精神疾病者、继发性高血压者。

1.2方法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中的分型标准分为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和特禀质九种体质。统一制定《样本社区居民体质辨识表》,随机抽取样本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社区医师入户询问或检查,了解样本人群的基本情况及中医体质辨识等内容。比较不同年龄、体重指数和疾病级别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体质类型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的关系不同体重指数中医体质类型差异和不同年龄中医体质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高血压不同级别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对比以血压控制达标为级别标准,对血压控制达标者和未达标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未达标者平和质显著低于血压达标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中医学中的“头痛”、“肝风”、“眩晕”等与高血压疾病相近,《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强调“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强调“无虚不能作眩”,指出眩晕的发病分为痰湿和真水亏虚,对眩晕进行治疗需要根据体质及症候的不同给予其辨证治疗。不同体质偏颇者都有其好发的疾病类型,而患者发病与否及发病倾向性由体质状态所决定。例如痰湿质患者面部皮肤多油脂,伴随胸闷、痰多等症状,这一体质类型的患者喜食肥甘厚味,容易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2]。本组高血压患者中,根据体质类型的人数构成比由低到高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血瘀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平和质。中医学指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因痰瘀互结和阴阳失调所致[3]。本研究结果显示阳虚质、阴虚质、特禀质和痰湿质者具有存在高血压的易患性和倾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阴精阳气受到消耗,脾胃功能逐渐减退,供养不足。与此同时,受现代生活的影响,不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使得阴阳运转受到破坏,伤阴伤阳。一般认为高血压的常见症型为阴虚阳亢和肝风夹痰浊上扰,而阴虚证比较少见。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和体重指数对高血压及体质类型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压控制达标和未达标组比较,平和质疗效较好,提示对生活习惯进行改善、锻炼身体、均衡饮食,逐渐控制血压,可对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改变,本结果中平和质类型的构成比升高,表明中医体质类型和血压高低存在一定关联。中医学对体质在发病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内经》中记载有依据患者体质属性进行诊治的案例[4]。不同个体因生活环境和体质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其生理、病理的特征和变化产生差异。本文对高血压中医体质分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显示血压升高与体质类型存在一定关联。所以,配合中西医对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结合患者体质对疾病的发生进行预防,养成规律的生活饮食习惯,促使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机体的阴阳平衡得到恢复,起到预防高血压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2.

[2]周倩倩,李应东.从“治未病”理论看高血压的三级预防[J].甘肃中医,2011,24(3):19-20.

[3]黄志钢,李美婷.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0):89-90.

[4]王伟民,刘小霞,曾秋莹,等.非医疗干预对老年人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