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合并脑膜炎27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布氏杆菌病合并脑膜炎27例临床分析

刘磊

刘磊(新疆农十师医院感染科新疆阿勒泰836000)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102-02

【摘要】目的探讨布氏杆菌病合并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随机抽样的方法,描述、总结、分析了我院2007-2011年收治的27例布氏杆菌病合并脑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论布氏杆菌病病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经过规范化治疗后,预后良好。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传染病

布氏杆菌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为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多种传播途径。我院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是新疆最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布病在新疆属多发病,布氏杆菌病发病率较高,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在阿勒泰地区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1]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布病的发生发展乃甚为复发,一则与菌血症、毒血症、变态反应有关,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难治。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后可出现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等临床表现,症状多样,。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布氏杆菌病合并脑膜炎患者27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性20例,平均年龄46.1岁;女性7例,平均年龄43.8岁;

2流行病学资料:有明确流行病学史25例(92%),其中兽医5例(18%),密切接触史16例(60%),接触未消毒乳制品者4例(15%);无明确接触史者2例(7%);无人—人传播的流行病学史。

3临床分型:急性及亚急性患者6例,慢性患者10例:复发患者11例

4临床表现:发热占100%为最常见的表现,头痛25例。多汗: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共20例(74%)。呕吐恶心22例(81%),全身症状:27例(100%)患者有乏力、纳差、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肌肉骨骼系统:20例(74%)患者关节肌肉疼痛。膝关节最多见;肌痛以下肢为主。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肝大19例,脾大15例,黄疸2例;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征27例占100%

4实验室检查:血Rt:WBC(平均7.87×109/L)升高者15例,降低者12例;肝功能:表现为肝酶升高(ALT平均182U/L,AST平均152U/L),Tbil、Dbil升高者仅2例;确诊试验:布凝试验(+)者27例(100%),血培养鉴定出布鲁氏菌属者5例(19%),

5治疗方法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疗程6周至3月不等。应用利福平+链霉素+左氧氟沙星11例,链霉素+头孢曲松钠4例;链霉素+利福平+丁胺卡那1例;利福平+链霉素+头孢曲松钠+复方新诺明2例;在抗生素联合治疗基础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状,应用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治疗。

6治疗反应:发热患者体温经治疗均降至正常。1例因中断治疗后死亡,20例治疗后出现肝功异常,占总治疗例数(27例)的74%;无病例发生肾功异常、WBC减少。

讨论

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布氏杆菌病急性期或慢性期及复发型均可以出现脑膜炎,初期脑脊液表现为细胞数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类似病毒性脑膜炎,晚期细胞数明显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下降,脑脊液的变化类似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布氏杆菌在网状内皮细胞生长繁殖,应选择能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合并脑膜炎应注意药物选择能进入血脑屏障,如链霉素,利福平,头孢曲松钠等,为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株的发生,一般采取联合用药、足疗程治疗,合并脑膜炎后,疗程一般不小于8周。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