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减量用药试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水稻病虫害防治减量用药试验研究

姜晓光吴侠

姜晓光吴侠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西佛镇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鞍山114100)

摘要:多年来,病虫灾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水稻生产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来,在水稻生产中病虫妨害成本逐年增加,而且效果较低,一旦防止不利,就非常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减产,文中设计了一组农药对水稻生产进行保护,同时为了降低劳动的强度,选择煎药喷雾方案,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防控水稻的主要病害。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减量;用药实验

1试验主要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田基本状况。试验地为黄白土田,土壤肥力均匀一致,为中等,土地PH值为6.0,其中有机质的含量为1.68,水稻品种为两优香615,主要的病虫害防治对象有水稻稻曲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以及稻纵卷叶螟。

1.2试验药剂。70%的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立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0%的吡蚜(顶峰)酮水分散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43%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8%毒死蜱乳油,25%吡蚜酮(飞电)可湿性粉剂、12.5%井冈蜡芽菌水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

1.3试验设计。如下图所示,1kg水稻采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ml加上70的噻虫嗪可分散粉剂1g,包衣晾干之后进行旱育播种。同时喷施的药剂使用二次稀释法的方式,每次兑水450kg/hm2喷雾。主要施药工作利用手动喷雾器。试验药剂面积为0.86公顷,空白对照为68.64m2,不限药剂施用且不设重复。

表1

进行种子包衣后大概一个月时间进行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立剂喷施壮苗,同时兼治二化螟,再经一个半月的时间之后进行30%苯甲·丙环唑乳油喷洒,防治纹枯病。过十天之后进行第二次喷洒,防治纹枯病与稻曲病。之后过五天进行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立剂喷洒,防治稻飞虱与稻纵卷叶娥。因在水稻齐穗后稻飞虱虫两低,未使用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立剂

2结果分析

2.1包衣壮苗的效果。采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加上70%的噻虫嗪可分散粉剂进行拌种之后的28天调查,和对照秧苗作比较,平均每株水稻的株高增加了0.95cm,每株叶片增加了0.13片,分蘖数增加了0.2个/株,根长增长0.96cm,根重增加了0.02g,因此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加上70%的噻虫嗪可分散粉剂进行拌种,使天地秧苗叶片增多,长势良好,壮苗的效果较为显著。

对秧苗施用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进行壮苗,在20天之后展开调查,与对照区的种苗作比较,平均每株增高1.70cm,分蘖数增加为0.11个/株,根长增长0.93cm,根重增加0.38g,施加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之后的秧苗较周边秧苗长势明显较好、叶片数量较多、株高较高,壮苗效果十分显著,且稻蓟马发生程度低。

2.2虫害防治。(1)如下图所示,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于二化螟的效果。对第一代二化螟枯心率防效达89.16%,明显高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的防效81.56%,2代二化螟的防效达83.15%,48%毒死蜱乳油的防效仅为70.19%。(2)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如下表所示,在危害定型之后,防效达96.24%,明显高于对照区1.8%阿维菌素乳油防效91.87%。(3)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针对稻飞虱防效,稻飞虱百丛的虫量约为2000只,在药用7天和15天后校正防效为93.54%和98.23%,较之25%吡蚜酮(飞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高,效果较为显著。

2.3病害防治。(1)纹枯病防治效果,在水稻分蘖的后期与破口前期两次施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在第二次施药后的14天进行调查,30%苯甲·丙环唑乳油针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8.98%,常规的药剂12.5%井冈蜡芽菌水剂防治效果只有70.13%,30%苯甲·丙环唑乳油防效相对显著。(2)稻曲病防治效果,待病情稳定之后展开调查,30%苯甲·丙环唑乳油针对稻曲病病粒防治效果与病指防治效果分别为85.10%与82.84,43%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则分别为67.00%与62.13%,因此30%苯甲·丙环唑乳油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43%戊唑醇可湿性粉剂。

2.4水稻后期的发育状况与产量影响。如下图,示范区的水稻生长发育状况良好,茎秆挺拔,剑叶清秀且谷粒饱满、着色均匀。千粒重比与结实率较之对照区有明显增加,空瘪率也比对照区减少,较之常规处理增产5.69%,空白对照增加20.42%

3示范区试验评价

3.1经济效益。经过水稻病虫害防治减量用药的试验,水稻的发育期较之常规用药降低了三次,因此防治成本降低34%,与常规的处理方式作比较,平均每公顷增产31%。

3.2生态效益。于试验区未发现对农作物与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降低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让田间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且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生态效益明显。

3.3社会效益。经过病虫防治减量用药试验,实现了技术成果向生产转化,使得水稻的综合防治水平得到提升,有效地防控了水稻病虫害的增加。现阶段,在农民外出务工的人员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经过降低施药次数和减轻劳动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劳动资源,使用70%的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的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立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等药剂的组合配方,其防治效果显著,可以很好地控制水稻的病虫危害,以此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殷利.水稻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0):40-40.

[2]吴书明.对于2009年水稻特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1,5(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