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德松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天和医院云南保山678100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脑动脉瘤患者,均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2.01±0.42)h,住院时间为(9.31±1.05)d,预后良好率为94.4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经比较,术后1个月患者脑动脉瘤Hunt-Hes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术前1d(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效果显著,患者术后康复快且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栓塞;脑动脉瘤;脑动脉瘤分级情况;并发症

脑动脉瘤是因为颅内动脉壁遭受巨大压力,出现损伤、病变,或血管扩张之后膨出,导致颅内动脉壁发生的瘤样病变。此类患者主要有神经症状、头部剧痛、颈部抵抗等临床表现,起病隐匿,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巨大[1]。近年来,随着介入诊疗技术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在此类患者中逐渐得到应用[2]。本研究选取36例脑动脉瘤患者,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36例脑动脉瘤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55~74岁,平均(63.18±3.52)岁。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明确诊断,主要症状为昏迷、恶心呕吐、头部剧痛,患者同意自身资料用于临床研究。排除过往有开颅手术史、合并重大器官衰竭、传染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处理,术前行2h的全身肝素化,术中每小时应用1.25g肝素钠,栓塞时控制收缩压为100mmHg至120mmHg。采取Seldinger法栓塞,从股动脉穿刺,直至椎动脉、右颈或左颈内动脉。选取Rebar、Provler、Echelon、Rebar系列微导管,结合动脉瘤位置、载瘤动脉直径,选取适当的导管型号,送入导管前,按照动脉瘤体形态、直径与瘤颈直径,加热微导管前端,使之塑形。借助路径图、X光监视指引下,在系列微导丝导引之下,经载瘤动脉送入微导管,使微导管的前端在瘤腔与瘤颈接近部位固定,根据病变情况,选择适当的弹簧圈进行栓塞,使得颅内动脉瘤被充分填塞。每次借助血管造影,在不影响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弹簧圈取掉,如有必要可实施支架辅助治疗,当动脉瘤不显影时,说明填塞充分。将导管拔出,对切口缝合或加压包扎。术后给予尼莫地平预防感染。

1.3观察指标

(1)在术前1d、术后1个月用脑动脉瘤Hunt-Hess分级量表[3]评估,Ⅰ级:无症状、轻度头疼或颈项强直;Ⅱ级:脑神经麻痹、颈项强直且伴随中重度头痛;Ⅲ级:有轻微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有轻微意识障碍,嗜睡;Ⅳ级:偏侧有麻痹感,存在中重度神经障碍,属于去脑强直早期;Ⅴ级:深度昏迷、去脑强直。(2)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析预后情况,分值为1~5分,得分为1分表明预后差;得分为2~3分说明预后不良;4分及以上为预后良好。(3)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多组计数资料实施秩和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脑动脉瘤Hunt-Hess分级情况

术后1个月,患者脑动脉瘤Hunt-Hes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术前1d(P<0.05)。见表1。

2.2预后情况分析

患者手术时间为(2.01±0.42)h,住院时间为(9.31±1.05)d。预后评价:其中34例(94.44%)为预后良好,2例(5.56%)为预后不良。

2.3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电解质紊乱1例,脑积水1例,血管痉挛2例,并发症发生率11.11%。

3讨论

脑动脉瘤过往治疗中,主要通过开颅夹闭术治疗,然而开放性术式常会给机体造成巨大创伤,易引发诸多并发症。因此,对此类患者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必然之举。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这一结合了影像学检查方法、全新介入栓塞疗法——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方法——弥补了开放性手术的不足[4]。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借助三维微弹簧圈,向动脉瘤腔内置入,之后释放弹簧圈,借助其空间延展的机理来对瘤腔填塞,弹簧圈顺应性理想,可顺应患者血管形态,将病变处动脉腔通过篮筐样填塞,指导动脉瘤充分闭塞为止[5]。由于支架网眼较大,其不会对血管造成过度影响,避免了脑血管所受创伤,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对预后十分有利。本研究对36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展开分析,发现其预后良好率为94.4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可见其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患者术后1个月患者脑动脉瘤Hunt-Hes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术前1d(P<0.05),说明这一方法对脑动脉瘤有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不可反复操作,也不可过度迂曲,以免导致神经受损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效果显著,患者术后康复快且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参考文献:

[1]赵心同,李真保,方兴根,等.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1):8-12.

[2]梁月娥,李珺,王湘,等.黄芪颗粒预防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相关对比剂肾病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7,28(11):1750-1752.

[3]廖驭国.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策略及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8):622-624.

[4]张英亮.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连续腰穿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25(13):73-73.

[5]刘陆.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8,25(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