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9
/ 1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黄辉

黄辉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本文从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

关键词:探究;探究性学习;合作交流;核心素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究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们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二、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究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具体表现为:

1.让学生多“动”。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2.让学生多“说”。多“说”是指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学着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等。

3.让学生多“想”。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让学生多“看”。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

5.让学生多“表现”。小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通过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小小售货员等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三、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

以上这些是笔者在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廣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