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高旺

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管理中心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我国目前不合理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内涝、雨水污染、雨水资源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从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采用LID(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进行雨水径流控制,探索城市街道在雨水生态管理方面的潜能。并针对多个道路模块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设计策略,有效缓解雨水排放问题,改善城市道路水文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具有生态效益的绿色街道。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街道;景观设计;优化

海绵城市是指将生态系统引入到景观城市中,从而使城市中的生活环境获得持续性的发展,是尊重生态、尊重水循环的一种设计方法。城市街景是城市空间系统当中的一部分,除了要拥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之外,也应承担其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责,以使城市获取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一、城市道路系统的研究背景

1.城市暴雨内涝现象

近年来,我内众多大中型城市在暴雨过后频频陷入内涝灾害,造成城市基本机能的瘫痪和市民生活的极度不便,而内涝之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样突出。

2.传统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的问题

城市雨水径流产生和排放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城市道路,传统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横纵坡度产生径流,通过雨水口收集后由雨管排至水体。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以排为主,利用滞后”的排水方式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

3.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4.绿色街道理论

绿色街道的实质是生物滞留池等暴雨径流管理设施在街道层面的应用。其对绿色的界定大多从暴雨径流管理的角度,强调绿色街道去除地表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减少暴雨径流量,以及美化社区环境,改善街道物理环境的功能[2]。

5.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道路的区别

传统城市道路的硬质面积占道路面积的75%左右,道路绿带面积仅占25%左右,透水铺装率不足30%,路缘石和绿化带高出路面10-20厘米,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吸收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收集路面雨水,不能有效的实现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

LID(低影响开发)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强调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LID技术设施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的通行,还能在解决道路排水问题的同时防止雨水对路面稳定性造成破坏。

二、生态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1.应结合自身特征来设计街景

海绵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在设计绿色街景也应符合这一原则。这其中主要包含了2方面的内容:(1)当地气候,如雨季时期、降雨量等;(2)充分利用植物及道路的防渗水功能,实现水收集,只有遵循着这2个原则,来建设适用于自身特征的街景。

2.应注重街景设计的生态功能

构建生态功能较强的街景,不仅可以强化城市生物的多元化,也能够对绿化带当中的土壤起到改善的作用,使其具有防旱、存水等功能,从而强化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舒适程度,有效预防城市内涝,减缓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三、生态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优化设计

1.绿色街道景观的立面设计

为了保障道路周边硬质地表所汇聚的雨水可以进入到种植池中,设计者也应合理设计种植池边的竖方向标高,并处理好硬质铺砖与周边道路的关系。(1)种植池旁的标高应略低于周边道路及硬质地表;(2)路缘石应和周围道路持平;(3)将溢流口设置到种植池当中,从而更好地集中雨水,强化街景的立面设计。

2.绿色街道景观的植物设计

在生态系统中,植被往往非常重要。因此,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设计者也应充分考虑其性质,比如,水生植物、中生植物或湿生植物,在筛选植物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譬如应多选取乡土树种,避免选择入侵性较强的植物,选取根系发达、耐湿性的植物,其可以吸取大量的水分、并吸收污染物质,以在强化街景美观性的同时,保障树种的成活率。

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道路两旁的植物生长条件较为严酷,因此,在选取植物的过程中,应尽量选取管理粗放、生长强健、适应性强的植物。在布置绿化带的过程中,也应采用大色块、大手笔的手法以强化最终的整体效果。另外,也应考虑到植物的分枝点要求,人行道路应满足于2.2m、小、中、大型车道应分别满足2.5m、3.5m、4.5m,保障道路的正常行驶。

4.合理施工,一举两得

行道树的存活条件差,数量众多,不可能为每1棵树都进行人工浇灌,所以,雨水收集及喷灌系统等设施的介入及实施必不可少。例如,在收集雨水的过程中,根据现行道的设计要求,标高应高于绿地,只有这样才可以让雨水自然的流入到两侧的绿地中,并不断下渗。与此同时,也可以将车行道上的雨水引到树池中,从而通过雨水收集的接口或者土壤过滤的方式,将其收集到储水模块当中,以增强树阵的浇灌量,加大浇灌面积,增加渗透时间。

四、绿色街道组成模块具体设计策略

1.人行道设计

传统的人行道在雨天容易路面湿滑、积水,影响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透水人行道是一种可以使雨水透过铺装表面,不经过地下排水管道而直接渗透进入下层土壤的人工铺筑的人行道路。透水人行道应满足雨水渗透性和使用性两方面的要求。其中雨水渗透性要求满足渗透排水功能和生态蓄水功能;使用性方面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抗低温能力和足够的水稳定性。

2.路缘石设计

路缘石是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的条形构造物。以下对几种路缘石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1)开口路缘石

开口路缘石在新建和改造项目中应用广泛,加工简单,开口的长度可以根据本地瞬时降雨量进行灵活调整。由于开口破坏了路缘石整体性,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交通安全。

(2)预制穿孔路缘石

预制穿孔路缘石石适合安放在新开发的地块上,幵口略高于路面标高,方便雨水流通过。其优点是占用道路空间小,不妨碍人行和车行交通。缺点是不具备过滤沉积物的作用,开口易堵塞,需要定期维护,维护人工成本高。

(3)溢流路缘石

溢流路缘石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来自街道的雨水均分散到道路旁的处理设施中,同时不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

4.停车场设计

传统停车场功能单一,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何利用有限场地以停放更多数量的车辆,而忽视了场地本身应具有的其他功能。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停车场应以促进城市雨水的生态循环作为设计的主要目标,建立具备雨水净化、收集、再利用功能的绿色停车场。生态停车场的布局设计有很多限制因素,如功能定位、场地规模、气候情况等。因此挖掘停车场的生态功能,需要依照不同的场地条件进行设计。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海绵城市这一背景下,在建设街景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基础设施及绿化带,来保护水资源。同时,在建立的过程中,也应秉持着2个原则:分别是自身特征、生态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对街景进行优化设计,以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对海绵城市的持续性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洁岭,何洋.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德阳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现代园艺,2017(15)

[2]谢映霞.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与政策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21)

[3]刘安琪.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