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进退——因材施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论语》中的进退——因材施教

王江明

四川省广元市实验中学王江明

《论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大意是圣人孔子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的不同回答,反映出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论这句话的对错,人们会有这样的认识至少反映出一点,那就是社会对老师门很高的要求。每个学生都会有闪光点,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因材施教要求老师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了解学生,合理运用教育机智

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都了如指掌,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常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在这里,了解学生孔子大致运用了“听其言”和“观其行”两种方法。

第一,“听其言”。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特别是《侍坐》,就是召集学生进行集体谈话,类似我们现在的座谈会。

第二,“观其行”。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宪问》)

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了解学生的方法。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学生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确立不同目标,挖掘学生潜能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于人的能力、学习方式的差异更是如此。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大脑反应快,在多数时候能随着老师的思路而进行思维的流转,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安排较难的问题或作业,对其要求更高,让其时刻处于“饥饿”状态,使大脑这部机器不停运转;而对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可按预想中的平均水平教学,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对于能力稍差、处于下游的学生,教师可放宽要求。如:不要求作业太工整,只要完成就可。在教学中,可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基础训练、能力训练、创新提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任务,且以创新提高为主;中游学生完成前两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并尝试创新提高部分;下游学生必须完成好基础知识部分,基本完成能力训练。以此不同要求约束、管理学生,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四、从不同角度发现闪光点,激发学习动机

一般说来,表扬和鼓励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能力。著名教育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对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练习难度相同的加法共5天,每天15分钟,但收到的反馈却不同。他把被试分为四个等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练习,不给予任何评价。而其他三组为实验组,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宣布受表扬的学生名字;第二组为受训斥组,也宣布名字,严加斥责;第三组则为忽视组,只是听其他两组表扬和斥责。结果,在五、六天练习的平均成绩中,受表扬组上升最快。此实验证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我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值一提,他本人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他的画画得不错,于是我在班上大力表扬了他,并说:“别人不能办成的事(画画)你能办的很好,说明你是好样的。”以后他作业认真了,书写也规范了,渐渐地,作业正确率也有了一定提高,我很为他的进步高兴。在拔河比赛中,学习成绩并不出色的他表现突出,我照样不吝表扬,从而树立他学习的信心。

因材施教具体而言是根据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等的差异而选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其目的在于找到每个学生特别或潜在的力量,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