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学教育发展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现代建筑学教育发展趋势

陈鹏飞

陈鹏飞

身份证号码:450111198701302410

摘要:在“建构”思潮的影响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开始开设建造课程,通过要求学生参与建造来强化对建筑学的理解。在目前大多数关注建筑教育和建造教学的文章中,更多注重的是建造活动的实验效果与热情,并未对建造在学科的发展、教育和普及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述。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对建造教学直接展开的研究很可能陷入潮流的误区,有将建造教学消费为形式和口号的危险。对我国建筑学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多样开放的教学模式,建筑学的新内涵也要求我们的建筑学教育在学科定位和学科的设置上做出调整。并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期适应现代建筑的新要求。

关键词: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计划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中,无论是工业化,还是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都将产生对建筑业旺盛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进程及繁荣的主要支撑点之一。中国建筑师遇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难得的建筑环境和时机,纵观城市和街道,太多相同的“建筑方盒”,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需要,但却不能满足我们的视觉感官,罕有建筑能载入史册。事实上大家都明白:改变中国建筑质量根本的关键在于教育。自诩为大智的商人和官员意识到本土建筑师的能力欠缺,于是大批的外来建筑师以至建筑大师纷至沓来,试图标榜和拯救中国建筑,一个个标新立异、巨资投入的工程在一片片痛心和舆论中树立起来。

也许是因为搞教育太漫长,不能立竿见影;也许是建筑教育长期以来的淡泊清高。总之中国建筑市场日新月异在变化,而建筑教育依然束之高阁。有人提出的好建议悄然逝去,好的教育形式只能成为一种目标和口号。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老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而我国的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本国传统教育,教师自身的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现代建筑的新要求,高校应建立新的建筑教学模式,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有创新能力的建筑人才。英国的建筑学教育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玩”,这种重视培养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的教育可以培养出1%的大师,但大师需要极高的天分和机遇,另外那99%的人怎么办,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机会做方案,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要进入设计机构画图。而中国的建筑学教育一直在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商业建筑师,我们设计的东西不一定要有前瞻性,但一定具备可实施性,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经常就是实际项目,而且设计周期短,速度慢的人没饭吃,还需要什么软件都得会,这样的体系练就出一批独立工作能力很强的人。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建筑师的效率是英国人的10倍~20倍,可惜出不了一个大师。如果中国搞英国那样的建筑学教育,培养的建筑师绝对无法适应中国的经济建设速度。所以很多人一提教育,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不如英国,现在看来这个结论值得商榷。环境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随着我国可持续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建筑学专业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适应客观条件的发展,积极促进建筑学改革,建立科学的专业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应把握时机,迎接建筑学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教育的有益经验,使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建立在更高的起点和视野之上。有人说:这是一个国家在建筑复兴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和付出的昂贵学费。人们双眼紧盯能够快速和直接带来形象效益的工程过程,从不问及学费、时间与收获是否平衡。这将是一个长夜漫漫的学习改革之路。其实大家都明白:根本改变中国建筑质量的关键在于教育。同济建筑学教育改革是中国建筑学教育典范,由于其时空背景的特殊性,因而其演进和发展的动向历来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同济建筑学教育的主流传统,来自现代主义建筑那种重技务实和革故鼎新的理性精神,同时也得益于上海这座城市异常开放的国际化背景。在与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相隔离的时代,建筑系一方面坚持了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同时也保持

了兼容并蓄、流派纷呈及开放宽松的学术文化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学术文化氛围中,才可能使同济的建筑学教育在与全国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既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和社会需求,又能独树一帜,显露出自己的价值,形成了结合地域条件、接触国际前沿的教学体系和培养特色。以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为灵魂,以兼容并蓄、广纳博采的学术品格为本色,以当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为导向,以国际学科前沿的跟踪交流为背

景,着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眼界开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未来建筑师为主的,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建构一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多样、开放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理性系统的整体教学构架。从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出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建筑学的理论线、设计线、技术线、艺术线和表达线等整合成各培养阶段的课程系列,各系列间有着密切的逻辑结构。2)丰富多样的设计能力训练。建筑设计主干课在确保低年级基础训练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在高年级阶段与教师学科组体制相适应,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师,形成了多样、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培养模式。3)渐进式的理论素质培养。建筑理论课系列由“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历史”“建筑评论”等课程组成。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计划及其执行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和研究能力。我国建筑业正走向国际建筑市场,未同国际建筑师业务接轨。建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除参加理论学习外,还应安排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建筑施工认识实习、水彩写生、建筑测绘、毕业实习等,并在高年级进行较长时间的建筑师业务的实际训练。还有如何创造性地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以适应建筑学科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很棘手的挑战。美术课这一昔日“学院派”建筑学教育的重要依托,目前仍是国内各院系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建筑系的美术

课教师应是专业独立,主攻方向明确的艺术家,而非仅仅是给建筑学专业教美术基础的配角。事实上建筑系的美术教师在专业创作上一直很活跃,进入教学的高年级阶段,建筑系最突出的一项改革,是近年来实行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作业题目和指导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每个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都有明确的训练意图和教学关键点。对学生的要求侧重于提高综合处理设计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做尽可能多的功能类型练习。这一改革缩短了必修课程,将内容和方式多样的限选课范围扩大,使多数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了主动的“我要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以各自的特点和兴趣分流学习,又对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起到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建筑教育编辑部.建筑教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12.

[2]中央美术学院,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中国建筑教育———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45.

[3]杨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08,34(35):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