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水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着眼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水平

杨承华

杨承华山东省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271200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新课标中这样来叙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石。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既要应对中考,又不完全被其拖着走,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至于败坏对语文的“胃口”?着眼于语文素养,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总是会有办法的。我们认为:一个学生理想的语文素养应该包括“五个一”。

一是一笔好字。俗话说:“字是一个人的脸面。”可以这样说,写好字是一个人语文素养中最基本的筹码。我们特别注重把练字和平时日常写字结合起来,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而且针对这一点,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不断探索和研究。学校免费向学生提供小楷本,写完后以班为单位可随时到教务处领取,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物资保障。每位语文教师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批改小楷作业,有评语,有日期,小楷的内容就写语文课本上要求默写背诵的古诗词、名言名句,写得多了,错别字相应就减少了。我们批改试卷时有一个规定:作文有三分的卷面分,字体好的加三分,字体差的减三分。作文分数有两部分组成,内容+卷面=作文分数,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写好字体的积极性。另外,我们批改试卷时,发现一个错别字扣一分,绝不手软,一直到该题的分数扣完为止。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字体有了很大的进步,错别字也减少了许多,连其他科的老师也赞赏此方法有效。这两年,我们学校的政治、历史学科中考成绩很好,与往年相比有很大进步,我想这跟学生字体进步、错别字减少是分不开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是一张铁嘴。铁嘴也许不易,但一定是我们对学生一以贯之的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多说,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上台去讲;鼓励学生读书,让他腹有诗书“讲”自华。“学生多说,教师少说”,这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原则。我们的课堂力主简约,力主开放,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在课堂上,我们会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交流。我们不把课堂搞得密不透风,不是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跟着老师转,而是让学生自由地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对话,自由地去发现文本自身的魅力与精彩,甚至疑惑。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绝不用我们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用我们的观点代替学生的观点,我们一定少说,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与思想认识。其实,时下“教师多讲,学生少讲”的现象太普遍了。由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无趣,因此也就难得积极表达了。教师为了完成教材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大量需要学生记住的问题,于是,也就理所当然地大讲特讲、一讲到底,从而使得课堂毫无生气。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甚至火起来,这是我们对理想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渴望。

三是一肚名篇。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语文素养的提高。举三才能反一,这就要求学生多读。如何“多读”?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利用语文课堂共读;二是利用课外阅读。课堂共读,就是班级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共读的目的是便于指导与交流。每共读一本书,我们都会在共读前有简单指导,然后放手给学生阅读,读完以后再在班级里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围绕一些重点话题展开讨论。共读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学生阅读的书目老师给出一个书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共读与课外阅读构成了学生阅读的点与面、质与量的交织。

四是一手美文。我们每天让学生写一篇随笔,坚持不懈,我们要让随笔作文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常给学生说,用文字记录我们的少年,让少年时的文字在未来的日子里散发出浓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人为拔高作文的要求,为学生作文取得成功人为设置障碍,在平时的作文中,只要学生达到了习作的要求,我们就给高分甚至满分,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在给学生评分时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我们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的不同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搞一刀切,让每个个体的写作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对于一部分处于“饥饿”状态、学有余力的同学要适当提高要求,对少数力不从心、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积极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激情。

五是一程心旅。我理解,学生每一本书的阅读就是一段旅程,读者与作者以及作品的人物一起行走在心灵的旅程上。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却高低有异。兴趣可以培养,苦读若能持之以恒,深入下去,也会变成乐读。所以,教师要长期要求、引导学生坚持阅读,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读一两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每篇文章要求至少进行粗读、细读、品读等三遍不同程度的阅读,并随机抽查其读的效果与收获;要求学生每周必须有两三篇质量高、分析全面深刻的读书笔记……“迫使”部分不爱阅读的学生在老师的“政策性”要求下必须进行阅读,且是实效性地阅读。当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素材、拓展了视野、培养了能力,自然而然会喜欢上阅读。

坚持五个一,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形成一颗诗心。我们用“诗心”来概括语文学习的素养,我们把语文学习当作提升智慧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充满诗意的心灵,并让他们诗意的心灵飞翔起来。要把学生读的过程、写的过程、说的过程、心旅的过程当作提升思想的过程,提高境界的过程,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丰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