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

杨锦红

四川省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杨锦红611530

【摘要】目的研究对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其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作用。方法把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在本院实施腹部手术的74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对照组与实验组。以传统护理方法向对照组实施,以针对性及预防性护理向实验组实施。对比两组患者的躁动情况以及心率、血压。结果实验组的躁动情况较好,心率与血压较低,两组间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及预防性护理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对于其全麻苏醒期躁动具有积极作用,适合推广普及。

【关键词】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

前言

患者在实施全麻手术后产生呻吟、哭喊、语无伦次、无意识肢体动作、兴奋等异常状态即为苏醒期躁动,会影响其循环系统、心率与血压[1]。本文主要是对以针对性及预防性护理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对其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把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在本院实施腹部手术的74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排除手术禁忌证、癫痫、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I~II级ASA分级。74例患者中42例为男患者,32例为女患者;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4.51±2.22)岁;12例为肝胆手术,24例为妇科手术,38例为胃肠道手术。以数字随机法为参照分为37例对照组与37例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疾病等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术前访视,导尿于麻醉前等常规护理。

以针对性及预防性护理向实验组患者实施。①将麻醉的相关事项,胃管、导尿管、引流管的重要作用向患者与家属进行解说,麻醉后的感官异常为解说的侧重点,进行宣教与心理疏导,让患者能够在术前进行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②在苏醒期对患者呼吸道痰液进行吸净处理,与镇痛泵相连接,减少因疼痛而出现的躁动,在拔管操作时需对指征进行严格掌握,完成吸痰后快速将导管拔除,减少患者受导管气囊放气的影响,将分泌物快速吸净,实施相应的处理。适当给予镇痛及镇静药物。③手术完成应取平卧位,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去掉枕头,减少器械、体位压迫神经、大血管。若患者依赖药物,循环功能、呼吸障碍,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对其体征以及意识进行严密监测。若患者需采用约束带则应对体位与松紧进行调整,有需要时将床栏升起。④分析监测动脉血气,注意患者呼吸道护理,避免药物残留导致上呼吸道梗阻或通气不足,引起躁动。

1.3观察指标

无躁动,安静为0分;轻度躁动为1分,躁动多在肢体于吸痰等护理中出现,经处理后并无影响;中度躁动为2分,试图将导管拔除,躁动在无刺激的情况下出现,需采取制动措施;重度躁动为3分,挣扎比较剧烈,需采取强制制动[2]。躁动情况=轻度躁动率+中度躁动率+重度躁动率。对两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进行观察记录,并做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研究中的数据与资料,以±s进行计量资料的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检验分别以t和X2进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躁动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中无躁动为33例,轻度躁动、中度躁动、重度躁动分别为2例、2例、0例,躁动情况为10.81%;对照组患者中无躁动为26例,轻度躁动、中度躁动、重度躁动为5例、4例、2例,躁动情况为29.73%。实验组的躁动情况较好,X2=4.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的心率与血压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心率与血压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的心率与血压对比(±s)

组别例数心率(次/分)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实验组3776.14±8.42135.64±8.6986.94±7.22

对照组3788.28±8.03148.23±8.3496.82±7.37

t2.402.422.28

P<0.05<0.05<0.05

3.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比较特殊,交感神经兴奋是患病者的相关症状,心率加快、不恰当肢体行为、血压升高等为该病的临床表现[3]。在术后,患有该病者出现器官系统并发症的可能较大,若患者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或是高血压疾病,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也会增大。创面大、出血多是外科腹部手术的一般特点,因扰动较大,患者容易在术后患上该病,增加活动性出血[4]。因躁动的缘故,患者可能自行拔除胃管、引流管等物,也可能会出现坠床、自伤等问题导致意外伤害。相关研究指出,麻醉消失后的呼吸抑制、疼痛、刺激性操作,以及患者没有充分了解身体在麻醉苏醒期的反应,并无思想准备,这些都是引起疾病的相关因素[5]。因此,实施心理疏导以及麻醉知识宣教十分必要,因为在认识匮乏的情况下,反射性反抗会因身体不适感以及受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而心理上的疏导能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如害怕、焦虑等,从而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接受治疗。此外,监测与处理患者动脉血气以及疼痛感也很重要,能够避免因疼痛以及药物残余效应而出现的躁动。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实施了不同的护理方法。经过护理干预,使用针对性与预防性护理的实验组其躁动情况优于使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且实验组的心率与血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以针对性及预防性护理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对于其全麻苏醒期躁动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血压与心率进行改善,减少患者躁动与痛苦,适合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秀珍,杨鸥,吴楠,孔健,王振元,吴瑛.腹股沟疝手术患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医刊,2015,50(05):81-83.

[2]宫兵,孙洋,刘海艳,崔岚.硬膜外复合全麻对老年胃癌术后苏醒期躁动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1):167-168.

[3]郑玫玫,杜洪印,韩世祺.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对Ganz骨盆截骨术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08):650-653.

[4]童珊珊,李军,彭春玲,饶传华,刘超,闵苏.麻醉恢复室的成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10):1340-1342.

[5]颜玉桦,黎庆芳,翁小玲,康伟,张锡逵,周美容.低龄口腔疾病患儿全麻苏醒期的观察与护理[J].广东医学,2015,36(05):81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