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刍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王庆月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湖岭镇第二小学)

摘要: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青少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青少年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把这一代娇生惯养的孩子培养成“才”,是小至家庭、大至学校、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培养一个有信仰、爱国、有社会公益性、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青年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队活动

[正文]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目标“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不够扎实深入,存在着教育制度上的偏颇。许多家长也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学习好”是家长普遍对未成年人最具意义、最富价值的唯一期望和要求。许多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把“德育”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考试分数成为了学生能否升学以及教学质量优劣和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1.“第三学期”现象的出现。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沉重的压力。本应该充分放松心情和感受快乐的暑期却让一些学生怎么也快乐不起来,名目繁多的补习班使暑期异化成为他们的“第三学期”。除了家长是“第三学期”的始作俑者之外,越来越紧张学习压力使学生不得不去主动利用暑期的“黄金时间”。

2.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少年儿童的天空既有灿烂的阳光和甜蜜的微笑,也会有抑郁的阴云和灰暗的色调。少年儿童心理压力问题成为他们这个年龄孩子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很多心理压力和沉重的学业负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有些学校在公布分数、排名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隐私权,不自觉间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个别学生家长教育思想陈旧,缺乏科学教育理念的导向让孩子背负起沉重的心理包袱。许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心理压力的舒解和调适。

3.部分少年儿童道德养成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家庭和学校主导教育价值中重智轻德的现象,使部分家庭和学校仅仅关注到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如何,忽视了少年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其道德养成。特别是少年儿童心智发展还存在相对比较低的水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反差更容易使他们产生道德价值的疑虑,进而在道德养成中产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如个别少年儿童虽然明白“乱穿马路是不文明行为”,但仍然在红灯时抢行快走。

(二)品德教育“设计”不够合理

1.教育内容单一。前后重复,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与时俱进。

2.教育方法呆板。重说教灌输,简单化,不细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道德情感体验不够,忽视与学生的思想政治交流,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教育。

3.教育途径单一。对社会育人力量争取不够,对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缺乏整体合力。

4.德育骨干队伍欠稳定。培训不够,业务欠精,素质欠佳。

5.德育管理不到位。体制不够明确,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明确,计划性不够。

6.德育投入不足。必备的德育图书、资料缺乏,环境配置不全或不够合理,德育基地建设不力,德育骨干学习、培训没保障。

7.德育研究不广泛。欠规范、欠深入,成果推广应用不够,为决策服务不够,缺乏经费支持和时间保障。

(三)品德教育者缺乏感召力

教育者最大的特点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的一言一行必定会影响到被教育者,因此需要教育者以身作则。但实际上,不少老师和家长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通常更多的带有随意性,没有明确的始终一贯的方向和目标。

二、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

1.以教师为首,全员行动。(1)、学校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小组亲手抓,动员全校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投入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

(2)、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促进德育,在教师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未成年人年龄特色的育人理念。

2.落实阵地,做好德育环境建设。遵循“五化”标准,通过各种竞赛、卫生大检查、班级布置。充分利用学校艺术长廊、布告栏、宣传栏、学习园地、学校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强化学校德育。

(1)、通过学校雷锋小组在校园布告栏、宣传栏及时做好学校好人好事典型事例的公布。树立榜样,宣传鼓励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在校园营造大家一起做好人好事,争当小雷锋的氛围。

(2)、利用学习园地、艺术长廊进行德育教育。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在各班进行德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宣传评比活动,让德育教育渗透进班级并扎根于班级。其次利用校园内的艺术长廊定期对学生进德育宣传教育。

(3)、办好校园广播,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增强节目吸引力和教育力,通过优秀电影、专题讲座、文艺表演、朗诵、演唱、讲故事等内容推广导向正确、内容健康的节目,积极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二)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孩子心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应以家庭、社区为切入点,以农村为重点,对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家长学校的阵地优势,对广大家长进行培训、指导。把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与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活动结合起来,创新载体以家庭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好摇篮”示范户评选等多种活动,普及科学的教子方法,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提高家长对家教的重视程度及家教水平。大力宣传教子有方的好家庭,引导广大家长积极争创“双合格”典型,达到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合格家长、合格未成年人的目的,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劣决定着人生的成败,甚至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所以,全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正处于塑造阶段的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雕塑成型”,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周之良《德育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版

[2]《上海少年儿童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团上海市委少年部,中国少年先锋队(2009年4月)

[3]《在中队活动中如何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云南省玉溪市少工委,中国少年先锋队(2010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