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打造和美优秀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8
/ 3

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打造和美优秀课堂

杨东

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101100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创新管理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打造系统课程,使学校教学课程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我校确定了“以课程的视野改变课堂,扎实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建设目标,采取了“构建和美课程体系,为课程改革指明方向;创建和谐课堂氛围,让课程改革植根沃土”的实施途径,创新思路,大胆探索,优化课程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持续性、系统性的改革工作。

一、学校课程的历史追溯与改革探析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中心校,但也是一所具有教育改革传统的学校。早在2001年新一轮课改启动之际,我校就对课程建设进行了规划。

我校的办学特色是“以美育人,和谐发展”,即用美的事物、美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人,使校园呈现出人际关系和谐,师生整体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其特色办学理念更应通过课程实施彰显出来,使学校课程特色化。我校的特色建设以“大课程观”为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依据课程特点,打造“多样化”课堂为重点,实现师生、学校和谐发展。当时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彰显学校特色的:

1.学科课程“美”起来,打造和谐课堂。

2.地方课程“动”起来,打造广阔课堂。

3.校本课程“新”起来,打造新颖课堂。

在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国家实施三级课程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同时,也导致了小学阶段课程层次、门类繁多,教学内容有重叠或脱节现象。因此,我们重新定位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总思路:抓整合、改课堂、设多元、树特色——“以课程的视野改变课堂,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增强师生的幸福感,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二、确定和美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方案

(1)《梨园镇中心小学课程构建示意图》。

(2)《梨园镇中心小学课程设置》。

从上面2个表格可以看出,学校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是以国家课程为中心,重组、替换、拓展三级课程资源,关注了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强调了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

2.具体实施方案

(1)必修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①学科课程。我校引领学科教师本着“以课程的视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原则,积极寻找学科切入点,确定了“构建生本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研究框架:

②特色课程。古诗韵律操:秉承着“我读诗!我锻炼!我快乐!”的宗旨,我们精心选取92首古诗,创编了3套古诗韵律操。通过这种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和健身韵律操完美结合,使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文化的同时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既丰富了课间操的内容,又让学生全面地感悟、领略祖国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

国学诵读:我校规定了每年级的教学内容。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声律启蒙》;五年级,《论语》;六年级,《中华优秀古诗词》。为了让诵读经典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诵读悟理,激发兴趣,内化古训,细节导行”的研究专题,指导教师有目的地去落实。学校每学期都会进行国学教学视导,每位老师以“三步六正”为基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风采展示。

美与节日同行:2010年,我校开发了《美与节日同行》德育校本课程。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以阅读、艺术欣赏等多种方式亲近传统文化,以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等方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当传统节日走进学生们的课堂、走进他们的生活时,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更能让他们领悟到汇聚的民族之美。

农耕文化:2013年,学校利用校园内一些边角地带开发了一亩种植园,以“品读农耕、传承文明”为主题,从“农植、农趣、农具、农技”四个方面制作专栏,分年级印刷资料,1-6年级利用综合实践课时间轮流来此进行活动,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的主干,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资源。

(2)选修课程:

①走班课程:通过对学生需求的调查走访,我们决定从歌舞类、民乐类、美工类、体育类、综合类几个方面安排35个活动项目,服务在校学生1100余人。活动项目实行双向选择,走班制,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有活动参与,人人有收获”。

②班级课程:班主任协同科任教师、家长开展体现班级愿景的课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附:课时安排一览表

三、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一切学生,而改革的主要落脚点是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更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因此,以课程的视野改变课堂是我校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1.语文引领,初见成效

在构建完生本高效课堂研究框架后,我校针对学校各学科教学基础以及师资状况,没有全学科推进,而是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摸索着进行。

语文学科教学长期存在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少的现象。我们通过反复学习、广泛论证、深入研讨,初步确立了“以提升师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研究核心,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研究切入点,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增加学生阅读量为主线,将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习作与练笔、语言交际与实践等融为一体”的改革思路,构建了具有梨园特色的“语文单元主题学习”立体框架——“1+X+Y+Z”。

(1)“1+X+Y+Z”的解读。“单元主题学习”,就是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内容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一个训练点主题,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学习。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就是叶老“例子观”中的“例子”,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学习。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它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对这些文章,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悟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Y”,指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们提出了“大阅读”概念,它凸显了四方面的变化:变学生课外阅读为课内读,变学生分散读为集中读,变学生无目的读为指导读,变学生无任务读为综合实践读。

“大阅读”包含四个重点阅读模块:第一是充分利用区里配置的《语文读本》。第二是补充名家名篇。第三是集中推荐阅读书目。针对教材主题体系以及学生年级特点,每学期为学生确定8本课外读物。第四是自助餐式阅读。

“Z”,指的是单元习作与随笔。随笔课包括两部分内容:必写与选写。必写随笔,就是结合每单元的典型表达方法,进行习作练习,共计8次。选写随笔,重在日常的观察与积累,抓住日常的精彩瞬间,以及根据单元主题制定的读写训练点。

(2)统筹安排,保证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①梳理单元目标体系。每次梳理的程序是:一是反复学习课程标准及学段目标;二是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三是整合部分内容;四是确定单元内容主题和提炼单元训练主题;五是立足训练主题确定单元习作内容和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完成教学内容。

通过表格,不难看出我们的训练是相对系统的,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听说读写,而且从一而终,连细节都提前预设好。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明确了训练方向。学生要想达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训练目标,然后扎实、系统地进行训练。

②重构课时。三至六年级,过去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共计12课时。如今,我们用2课时指导预习,2课时进行单元主题学习,3课时习作指导和读悟,1课时单元知识整理,节省出4课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低年级现在用10课时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1课时机动作业,2课时说话、写话训练,3课时课外阅读。这样达到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指导化的目的。

(3)取得成效。

①已初步形成“1+X+Y+Z”立体学习框架:单元整体预习课、单元主题学习课、读书指导汇报课、随笔习作课已初步形成。

②学生发生了五个变化:要我读→我要读、要我背→我爱背,要我说→我抢说、要我写→我想写、老师评→我也评。

③教师的目标意识、学习意识、训练意识、研讨意识、反思意识、团队意识在逐步提高。

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成功,极大地增强了老师们课改的自信心,并有效地点燃了其他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激情。

2.数学跟进,“变教为学”的课堂充满活力

变教为学的课堂就是把“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变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也就是把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改变为学生自主或合作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

(1)我们课堂改革的第一步是备课方式改变了,由原来的写教案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转变;也改变了我们备课的思维方式,由“教师应当说什么和做什么”转变为“学生应当学什么和怎样学”。

(2)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以“一学二问三思四辨”为主线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一学——精心设计学习单,使学生会学。二问——营造一个对话的课堂,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三思——创造思考空间,促学生会思。四辩——搭建交流的平台,引学生善辩。

(3)重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设。我们教师主要从以下几点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3.全面启动,和谐课堂初见端倪

看到语文、数学学科改革的喜人成绩,其他学科老师也迅速行动起来。跨学科听课、研讨的氛围浓烈,特别是各学科研讨月的成功召开,更是促进了老师们对“以课程的视野改变课堂”的深刻认识,从而让课程改革深深地植根于课堂教学改革这片沃土之中。

四、初步取得的成效

1.为学生个性成长奠定了基础

通过三级课程整合,转变了单一的课程功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开展选修课程,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促进个性发展,实现了整体育人功能。

2.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在课程整合开发生成中,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发展和兴趣。我们打造了一支勤于钻研、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精于反思、勇于奉献、一专多能并且有较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行动和反思中力推教师专业发展。

3.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特别是“以课程的视野改变课堂”思路引领下的“和美课程”的构建和“和谐课堂”的创建,将办学理念、办学内容、办学方式及办学过程进行整体构思和设计,形成了和谐一体的课程规划,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有创新才有发展,有付出才有收获。新课程的实施,大胆突破创新,彻底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格局,给教师留有足够的自主选择、开发学校课程的空间。如何充分利用课程自主权,如何充分挖掘课改留给课程结构和体系的潜力,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大考验,对学校来说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