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初探

曾美霞

曾美霞广西苍梧县实验中学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应用数学的发展,使数学几乎渗透到科技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迫在眉睫。怎样培养,笔者有以下拙见。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应用意识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数学概念从实际引入

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这样的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

(2)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

例如:在学习“线段公理”时,可以从走路时往往喜欢抄斜路直奔目的地,这样做究竟是以什么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实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用。

(3)公式、法则结合实例归纳提出

结合实例归纳提出,既容易对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又容易对其自身作出本质的揭示。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可以某一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为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三、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讲“行程问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问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建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抽象问题直观化

新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其形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我们要深挖教材,将“经历”做到实处。另外充分利用模型、幻灯片、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教学内容,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的兴趣,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五、加强课外实践,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著名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数学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模。走出教室上数学课完全有必要,如对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的处理,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马路上,亲自实践,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坐出租车等方式。学习分期付款时,可以把学生领到附近的银行去了解、调查有关利率的计算等问题。让学生亲自感受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到这一过程是可操作的。若能够逐渐进行培养的话,可以建立许多数学模型。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拓广,在活动中他们交流着、感悟着学习数学所包融的价值观、实用观,享受着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要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用中学、学中用。

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适应本地实际的,与教学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增加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