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德文化对现代地方政府治理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3

中国传统德文化对现代地方政府治理的价值

周文秀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儒家文化,只要一提起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说的就是儒家文化。其中的许多看法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时代的活力和借鉴价值。儒家文化中占主导的就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学派提出的德文化,为今天的地方政府治理提供了积极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德政思想的功能,实现它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现实价值,就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要我们能认真分析并吸取儒家德文化的精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就会为群众谋更多的福利,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关键词:传统德文化;地方治理;德法互济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德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

确切地讲,对于文化一词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它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给文化进行了界定。文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从宏观角度讲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东西,它遍布世界各地,它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也具有一定的存在方式。例如商业文化、农牧文化、工业文化等多种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它深深地融入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教育、哲学、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不仅如此,它还存在于国家的意识形态、思想、学术、制度、社会治理等领域,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因,我们才能屹立在世界的文化丛林中,才有了今天大好的中国。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地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标记而被世界各国所认可,足以看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同时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要说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必提的就是儒家文化。本文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二)中国传统德文化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德”,人们总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以“德”为主的文化。古往今来,“德”文化的主要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核心并没有多少变化,主体仍是传统儒家文化。

儒家的德文化非常丰富,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德政思想。儒家的德文化,既是对自殷商之时以来“德”的思想,尤其是对周公的“敬德保民”和子产的“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的思想的发展,同时又是当时残酷的阶级斗争的产物。儒家所倡导的德文化,是“为政以德”,这种“德”既是“为政”的目的,也是“为政”的手段。第一个层面是“道”,这里的“道”,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德”。孔子认为人伦之德即为天地之道。董仲舒阐释的,德是从上天那里得来的,德、道是统一的。但孔子把它确定为不言自明的东西,它存在于人的本心之中,叫“仁爱之心”,后来孟子又将其添加为“本善之性”“仁爱之心”,在儒家思想里“德”是最根本的东西。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德,就看你有没有“仁爱之心,本善之性”,长期以来这成为了中国人判断一个人最根本的尺度。甚至判断一个党派、一个政府、一个政权,也是如此。中国的政治,非常重视“德”的作用,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中就能看出。

二.现代地方政府治理的“德”文化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的情况还有地方政府治理指导文化方面的缺失或者曲解,导致了政府治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现代地方政府治理的“德”文化状态

第一,官僚主义。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不断完善的新时期,有一些官员知晓制度的漏洞,并且利用这些不完善的地方来谋取私利,从中获得好处,从而导致了官僚主义。第二贪污腐败。官员在相应的职位必然具有相应的权力,权力不能很好地约束就会导致公权私用、贪污腐败等现象。在现代腐败大致有三个方面依次是选人用人方面的腐败、司法方面的腐败、官商勾结的腐败。第三,形式主义。这种行为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虚报财务等,这些行为使得我党在人民心中的美好形象受损。第四,享乐主义。我国大部分人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小康水平,追求的不再是填饱肚子,而是生活中的享受。

这些情况并不是社会的主流状况,而是一小部分,针对这些情况,要做的不仅仅是加强思想工作,加强教育,还要将优秀的文化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是空洞的教学。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优秀的“德”文化与地方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等联系起来。

(二)现代地方政府治理对象:全体公民的“德”文化状态

政府作为权利的运行主体,在实施权利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客体也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产生影响,对此人民群众要做出一定的反应。政府组织在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德”文化的熏陶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思想的传播,或是文化的灌输,并没有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的理解程度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程度,所以应该改变策略不仅要靠教育,还要依靠实践。

因此,要实现传统儒家“德”文化在当代的现实价值,还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主要是通过组织道德实践活动进而提高社会中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例如: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志愿者”、“幸福工程”、“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社会中的公益活动。另外,还可以广泛的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号召公民积极参加。这种社会性的活动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三.传统“德“文化对地方政府治理价值的阐释

(一)积极方面

1.道德理念上的以民为本思想

早在我国古代,儒家就已经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了,把人民摆在了最高的位置上。孟子说:“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社稷放在人民之后,君主放在最后一位”。孟子把他们三个的关系摆的非常清晰,认为人民才是重中之重。从道德理念上可以看出,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儒家德政思想的根本。早在《尚书·泰誓》中就有“天从民之所欲”。孔子也有相同的主张,例如采取“教民”“富民”的策略。自秦汉之后,社会上的一种主导思想就是爱民利民,君主心系黎庶。

在当代中国,我们更应该将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理念继承并且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清晰的意识到,国家的主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有的一切都是人民创造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的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我们要继续发扬古代贤者的美好愿望,树立和落实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思想,认真实施我党的群众路线,坚持贯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并且保护好人民的民主权利,积极引导人民参与到社会各项活动中,把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到最大。政府组织要真正的做到为人民谋福利,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完善医疗教育等方面,使得政府部门的各项利民政策获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2.治政措施上的德主刑辅

儒家虽然十分看重道德的作用,但是也并没有忽略刑罚的作用。儒家认为,如果利用道德手段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时,就应该采取一些强制的措施来处理问题,例如使用暴力或者刑罚。孔子很赞同对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政措施,来完成政治任务,更好的服务于民。郑国的统治者治理国家就是采用宽猛相济的手段,据《左传》记载:郑国有很多的小偷,因为他们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也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比较缓和的办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到愈演愈烈,所以君王就派遣军队采用“尽杀之”的方法。孔子知道后非常赞同说;“做得很好,君王的政策过于仁慈,百姓就会慢待;百姓慢待了就采用严苛的手段来改正。政令严苛,百姓就会受到伤害,此时应该放宽政策来弥补。采用宽猛相济的政策国家就会很太平。”

现代社会强调的是依法治国,把法律放在了首位,各级政府组织的公务人员在具体落实各项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在相应法律和宪法的范围内来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与严格的法律相比较,道德就显得温柔很多,它是人由内而外的一种力量,使得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现代地方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应该坚持法和德的有机结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他们可以相互转化,这样才能使得权利在道德的范围内产生应有的效果,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生活中道德的发展,这就是外在他律和内在自律的有机结合。

3.德胜于才的道德约束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合理的利用人才是关键,儒家文化的德政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步骤就是充分发挥贤者的作用。孔子认为德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必须要利用贤人,远离小人,利用贤者来治理国家。

在国家这个大的系统中,各级政府官员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最小单元,也是关键,所以官员的素质直接决定国家的好坏。在古代皇帝一人独揽大权的社会中,君主固然重要,但是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还要依靠各级政府官员具体贯彻落实。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官吏个人的德才密切相关,这种观点从古至人们都很赞同。古代君王在进行选人用人时最先看中的就是一个人的“德”而不是才,任用官员时把对道德的考核放在首位,对于用人即便是要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要有才无德的人。

在现代公务员的考录制度中缺乏对德行的考察,只重视文化水平或者专业技术,而忽略对人的考核。应该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把群众意见,个人德行和业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德才的全面考核,为政府提供优质的人才。

4.以修身为本的道德纲领

儒家对于道德修养十分的看重,孔子利用“自省”、“思”、“行”、“学”的方法来维护其克己复礼的实践纲领。孔子认为主体道德完善的必要过程就是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这也是对于品格的锻炼。人的任何动机和行为都受欲望支配,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也是道德活动的内在成因,如果人们都无限放大自己的私欲,并且身体力行的去满足自己的私欲,那么要道德就没有什么用了。所以,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视“制欲”,这并不是强调要把人的一切欲望都扼杀掉,而是对于人的欲望进行区分,把好的、合理的方面进行锻炼,对于不好的、消极的方面进行遏制。

正是有了这种以修身文本的德文化作为指导,政府组织工作人员才能积极地反省自己,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为公民和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得政府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政府。民之心,多办便民之事。

(二)消极方面

在现代有很多人把我国近代的耻辱和落后都归咎于儒家文化,归因于儒学,这是错误的想法。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存在了上百年时间,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地位必然要运用一定的文化手段,而儒家文化就是首要的选择,可以看出他的积极方面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他的消极方面也是十分显著的。例如:

1.司法道德化

历史的很多时期,在以儒学为指导思想的情况下产生了泛道德化的趋势,使得人们不能正常实施自己合理正当的法律权利,被迫丢弃或者舍弃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也是使得司法变得道德化的原因。

在古代,大规模的出现泛道德化的现象是从西汉开始,它首创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利用儒家的文化来维护其统治。在两汉时期,这种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大规模发展,变得尤为突出。例如:东汉时任中牟令的鲁恭,非常看重道德教化的作用,根本或者很少采用刑罚。有一个叫许伯的平民,因为土地的所有权问题进行了很多诉讼,但是都不能够解决,因为鲁恭对他们进行了说服教育,使得他们放弃诉讼。之后又有亭长借了老百姓家的牛不归还,牛的主人去县衙告状,慕恭并不依照法律来进行判断,而是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结果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鲁恭竟然说是道德教化不起作用,就辞了官。因此,这也是运用儒家文化对地方治理指导中最为消极的地方,这是对儒家文化的曲解,其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司法道德化的趋势。

2.重德教而卑农稼的思想

儒家思想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十分看重道德教化的作用,把道德教化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认为道德教化在社会的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对于从事劳动的人很轻视,认为劳动很低下。根据《论语》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农。’学为圃,曰:‘吾不如圃。’樊出。子曰:‘樊须也。上好礼,民不敢不敬。上好义,民不敢不服。上好信,民不敢不用情。夫如是,四方民,襁负其子而至。焉用稼”。

儒家学派在平时的生活和各个方面都将从事劳动的老百姓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相对立起来,他们以为从事劳动的人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农活就好,对于礼义等方面根本不需要了解掌握很多。但是对于与他们对立的知识分子根本不需要懂得或者从事卑微的农活,只是需要掌握礼义就够了。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中的这种对于劳动活动的蔑视,并且排挤其他方面的知识对于社会生活十分不利。这是儒家文化严重的缺陷,也是很传统的看法。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历经数百年的丰富发展,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儒家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德”。从古至今“德”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进步。在当今社会,儒家德文化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提高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具体为民服务的意识,对于我国具体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治国方略,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优秀的德文化一直存在,但是由于现阶段政府只注重经济建设,从而忽略了思想文化建设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德文化的历史性决定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度很大,传统儒家的德文化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所以,把德文化中的精髓应用到地方政府乃至整个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中,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这当然也需要着不仅一代人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曹刚,唐凯麟.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孔庆明,陈秀平.中国儒家文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周文秀(1995.10-),女,黑龙江省同江市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