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帝国》中透视当今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从《大秦帝国》中透视当今教育

王风云

王风云

摘要:《大秦帝国》是一部探究秦从崛起到成为大帝国的一部野史,虽然里面有演绎的成分,但也为我们从侧面看到了战国大争之世壮阔的历史画面。其中的一些人和事对我们的教育不无启迪。本文探讨了从《大秦帝国》中透视当今教育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想法,希望能得到同仁的指正和批评。

关键词:《大秦帝国》;透视;当今教育

一、从“商鞅变法”看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这个词从笔者参加工作就开始听说,十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感觉到当今的教育和十几年前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除了用多媒体外,教法还是老教法。今年,改革的实验区到了河南,领导在会上三番五次地说,可下面做起来还是走走看看、犹犹豫豫,当然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高考这根指挥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上面既要成绩,又要改革,并且改革的成效也基本上以成绩说话。这样,下面的领导怎么能放手干呢?笔者认为教育的决策者应该至上而下地进行彻底的改革,为什么大喊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却越演越演越烈?为什么连小学生都要周练、月考?这难道不是教育体制使然吗?不从教育体制本身去改革,怎么能够真正的实现改革?

想到此,笔者不禁想起商鞅变法,那是战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在当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元老们当朝攻讦,暗中截杀;盘根错节的老世族百般阻挠。但商鞅君臣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在秦国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改革。在一次老世族聚众闹事中,一次杀了一百多人,始作俑者羞愧自杀,血染的河水惊醒了愚昧的老世族。为了立信与民,平息民愤,商鞅甚至拘禁了太子把国君的哥哥劓鼻。可见商鞅当时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当然这也为他以后埋下了祸根,虽然他后来因政变而死于非命,但他彻底的改革最终让一个偏安于西北的小诸侯国走出了积弱贫困的境地,一跃成为强秦。以后的几代君主坚持商鞅变法,最终东出天下,一举成为周以后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为华夏的统一、绵延两千年奠定了根基。而之前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彻底的变法。魏国最早变法,但没有最终坚持下去,一度因变法而富庶的魏国最终而亡。广袤的楚国没有一次完整的变法,直到它灭亡也不敢与中原大国抗衡。

一个国家的改革和教育的改革有相通之处。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当然有方方面面的阻力,但如果我们的决策者能尽最大能力化解那些阻力,像商鞅那样彻底的改革,肯定会使我们的教育蒸蒸日上,呈现一种新面貌,现在也是大争之世,放眼世界,哪个地方不存在竞争,如果不从跟不上改革,我们教的学生只能成为考试的机器,而不是所说的人才,那样的话,我们教育的下一代怎能和别国的人才竞争呢?他们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吗?

二、从“鬼谷子”教学教法引起的思考

战国之时,大争之时思想空前解放,处处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各种学术,百家争鸣;各种人物,穿梭于七国之间,诉说着自己的治国主张,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培养的弟子,一个个走出师门。其中,笔者认为鬼谷子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或者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觅得可造之才,不会用一个“模子”去教他们,而是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特长去教他们,他们适合什么就教他们什么。他对学生,就像一块块璞玉,根据他们的形状而把它们雕刻成一个个最精美的玉器。所以他的一个个走出师门的弟子都很厉害:孙膑、庞涓、商鞅、张仪、苏秦……,一个个都是纵横捭阖的英雄,出将入相,在中国政治的风口浪尖上尽显风流。他那种“因才施教”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因材施教”这个教法,是孔子提出的吧,经历两千多年,这种教学思想还放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上天赋予的特有秉性,一种方法怎么能教得了他们呢?假如我们加以引导,谁说我们这个小地方不会出千里马呢?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年轻的毛泽东在求学时期,有一位校长专门为他配了一把钥匙,允许他读书到深夜。而在我们这里此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整齐划一的管理不容许学生有个性,我们又奈何!?我知道,现在社会复杂,竞争激烈,一个管理上的疏漏可以带来很大麻烦,甚至是灭顶之灾。我只是想,是否能从大环境上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能自由的发展,最起码让有特长的学生看到希望给他们一个发展自己特长的空间。如《种树郭?驼传》中“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扶已去而复顾”,整日扰乱树的成长,它怎么能成才呢?好在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假如每个学校认真去抓学生的素质教育了就会培育出各式各样的人才,学生也就会人尽其才了吧!

大秦帝国是一本好书,宏伟壮阔的历史画面,纷繁复杂的种种人物,错综复杂的层层矛盾,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细细品读,会让你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45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