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的职业感染与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护理人员的职业感染与预防措施

杨树德

杨树德(许昌卫生学校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143-02

【摘要】护理人员是因职业暴露而致职业感染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基层医院领导及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认识不足和知识欠缺,以致医院对防护设施投入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屡有职业暴露且暴露后处置不当而造成职业感染。因此,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使护理人员的职业感染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一般有尘埃飞沫的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等。目前我国医院的空气感染控制只注意保护手术室和ICU病房,医院整体空气质量较差、环境污染,严重地存在着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而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她们在临床第一线与各种病人及各类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直接面临发生职业感染的危害。如果不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自身健康将受到威胁。

1常见的医院感染有流行性感冒、肺结核、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1.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本病的传染性强,流感病毒通过喷出的飞沫传播而侵入易感者呼吸道引起相应症状。抵抗力较差的年老体弱者常使原有疾病症状加重或并发肺炎,预后较差。护理人员接触病人后,一般较易感,但很少发展为肺炎。可接种同一亚型的流感疫苗进行预防。

1.2肺结核肺结核是由带有结核杆菌的尘埃或飞沫经呼吸道侵入肺部引起的。肺结核的感染包括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当有结核病史的患者出现咳嗽和咯痰、咯血以及食欲不振、低烧、消瘦,用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就应该考虑发生了结核的继发感染。开放性结核传染性很强。这类患者应该转入专科医院或病房进行隔离治疗。但往往发生开放性肺结核在检查报告出来之前,未进行传染病隔离,没有采取相应防护措施。这就使护理人员暴露在职业危险之中。

1.3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HBV感染引起的,传染源是乙肝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可通过血液、血制品及母婴间传播。护理人员主要是通过针刺伤而感染,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HBV传染性依患者的血清学指标不同而异,HBsAg、HBeAg双阳性者的传染性最强,其在针刺事故的传播风险度为22.0%-30.0%;其次为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者,为1.0%一6.0%;而抗-HBs阳性者传染性则更低[1]。因此,查清传染源的血清学资料非常重要。

1.4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HCV感染引起的。在输血后肝炎中占78%-94%。但在针刺伤中传染性较HBV低,其传播风险度仅为1.8%[1]。该病潜伏期长,约10-30年,初期症状不明显,发病时已呈慢性过程。HCV是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

1.5艾滋病遭受HIV抗体阳性者血液针刺的感染率仅为0.3%左右,该血液暴露于粘膜或损伤皮肤的感染率更低,只不过0.1%而已[1]。据报告在美国,1981-1993年发现的30多万艾滋病病人中,已有20万人死亡,其中6%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说明护士受感染的危险最大,而艾滋病发病后死亡率高达90%[2]。

2护理人员职业感染的影响因素

2.1领导防护意识淡薄医院领导只重视医院感染对患者的危害,而忽视了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出现的职业感染,因此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缺乏,使医院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在人员配置方面,不能按国家规范的要求,配置专人和兼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2护理人员缺乏职业感染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由于多种因素可以造成院内职业感染,护士需要理解感染是怎样传播的,这涉及到微生物学方面知识。目前各级学校的教学大纲都列有微生物课程,但是课程中没有职业保护相关的章节,这样,学生就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当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或者第一次护理HIV感染的病人而担心时,才会感到微生物知识的重要。

2.3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是关键因素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淡漠导致其不能有效地利用口罩、防护镜、隔离衣防护用具来保护自己,致使职业感染的几率大大的增加。不规范的操作往往引起护理人员自身的皮肤出血性损伤,损伤原因最多的是使用注射器、其次是打开玻璃安瓶和传递缝针等。损伤后又心存侥幸,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预防感染,而是仅对伤口进行一般消毒,忽视了对伤口处的挤血、冲洗、包扎等环节。

3职业感染的预防措施

3.1加强护理人员对职业感染的重视和预防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各级护理教育机构要加强医学微生物课程的教学,并开设职业防护方面的课程。使护理人员在学习阶段就能掌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懂得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对新进入医院的护理人员要进行岗前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中还要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3.2控制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医院应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清除环境中的感染因素,地面应经常湿式清扫消毒,室内、走廊应定时通风换气,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及垃圾,切实搞好医院的感染监测,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控制医院内感染,创建洁净医院。

3.3加强个人防护,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3.3.1严格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接触了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均严格洗手,这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手段。一般用清洁剂认真揉搓双手及腕部15秒钟以上,然后用流动水洗净。

3.3.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要求护理人员衣帽手套穿戴整洁,口罩遮住口鼻,必要时可戴防护眼镜。这样不但可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而且对护理人员也起到自我防护作用。特别在手上皮肤有破损或预料到接触具有传染性的任何体液时更应戴上手套。

3.4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制度、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医院内成立监测网络,将了解到的高危病人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护理人员,可提高她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如果不慎被刺伤,应准确上报,及时补救。如果一个抗-HBs阴性的护理人员有乙肝接触史,应及早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注射。如果遭受HIV抗体阳性者血液针刺,应立即将局部清洗,再用2-3种抗HIV药物预防内服,及时暴露后预防,则可使感染性更加降低。

3.5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为护理人员接种流感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结核、HBV感染的危险性,还可定期进行HIV、HCV抗体检测。

总之,预防护理人员职业感染是各级医院目前急需重视的重要工作,医院领导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控制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要随时保持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使职业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俊藤三枝.护理工作者的健康管理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J].日本医学介绍,2005,26(1):21.

[2]韦笑云.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