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儿童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攻击性儿童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

贾芳张强

(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本文选取典型个案,通过介绍基本情况、自我分析、他人反映、初步的评估与诊断等准备工作,经过五次具体的心理咨询,达到了改善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儿童;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R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344-03

1.基本情况

王XX,男,6岁,幼儿园大班,独子。无重大的疾病史,身高大约1.3米左右。父亲是司机、母亲为工人,都是大专文化,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性的争吵,有时甚至还打架。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随爷爷生活,个性倔强任性,行为极端: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直接伸手去拿别人的,如果别的小朋友不给的话,常常会把人家的东西扔一地,经常因为小的事情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人际关系紧张。

因不会与小朋友玩耍,经常性地攻击他人,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学生告状不断,家长起诉不断。令人非常头疼。

在幼儿园,他经常扰乱课堂的纪律,无故大喊大叫,大声喧哗,大声发笑。

2.主诉

王XX主述:我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小朋友不想和我玩,还经常到老师那里告我,老师也经常批评我。我很生气。爸爸、妈妈也不理解我,他们都不能顺我的意思。我喜欢看经常看武打片和科幻片,喜欢玩对抗性的手机游戏。

3.观察和他人反映

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小朋友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小朋友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但他又渴望与小朋友交流。活动时小动作较多,活动的规则意识较差,不受活动常规纪律的约束,不喜欢的活动内容完全不参与。在家中不与父母沟通,稍有不顺心就会发脾气。老师布置的活动的任务不参与也不完成。

4.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易冲动、环境适应性较差;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求助者存在的问题产生与持续的时间、典型的心理与行为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该儿童的存在不良的社会交往倾向和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水平有待提高;

(3)学习适应性不良。

(4)该儿童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

5.咨询目标的制定

在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前期所进行的评估与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攻击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增强求助者的社会适应性,完善其个性,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方式和交往技巧。

6.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的成绩下降及人际关系紧张,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社会适应导致。在其成长的背景和个性的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求助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异常等问题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再加上行为的不断强化,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另外该儿童日常的生活方式及相关的教养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又进一步使行为加重。形成了周而复始的不良循环,使得求助者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不良适应。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尽快采取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加以矫正。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等特征,可以帮助求助者脱离恶性循环的怪圈,防止其形成反社会和攻击型人格。

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处于该行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另外考虑到他特定的年龄阶段及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上述的咨询方法较适合。

(2)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有关问题的第一手真实资料;

2)配合工作,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操作方法、过程;

2)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3)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4)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选择权、协商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关的相关规定;

2)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的相关内容;

3)遵守预约时间,提前告知特殊情况。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及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特殊保密例外。

权利和义务:

1)有权利了解求助者有关的个人资料;

2)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咨询关系。

3)心理咨询师不得歧视求助者,包括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

4)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

5)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6)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

7)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7.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18年1月3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等

过程:

(1)登记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深入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教育要求要一致,既不可打骂也不可溺爱。

8.留相应咨询作业

(1)“再现”事件:曾经发生的打人事件再现,主要谈一下“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第二次2018年1月17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会谈、行为契约法、“转移注意”法等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认识到自己打人不对,因为打人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体验,甚至产生不好的后果。

2)“转移注意”法

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陶冶性情,从而进行行为矫正,达到治疗攻击行为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尽量的转移注意力,可以做一些消耗体能的活动,例如跑步、打球等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例如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良好方式,引导孩子参与该类型的活动,帮助孩子转移攻击性的行为,恢复心理平衡。

9.咨询作业

(1)父母继续积极评价:寻找孩子的优点,总结至少10个优点;

(2)体会如果我是“被打者”,那么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3)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

(4)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2018年1月31日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会谈、代币法等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按计划完成,老师对此行为表扬,并在某天活动时有个小朋友碰了他一下,他也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表扬孩子的10句好话,让父母认可孩子,孩子也有良好的体验;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孩子对相关行为做合理化评价;

3)将“行为契约法”替换为“代币法”,加强亲子互动。

4)咨询作业:①找老师的3个优点;②执行“代币法”,以“代币”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例如:买玩具、外出游玩等。

第四次2018年2月14日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等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学习适应性测验与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参与活动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

4)咨询作业:①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幼儿园,在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找答案;②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③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2018年2月28日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会谈等。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

4)巩固与父母、老师、小朋友的关系。

10.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11.案例反思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是受到心理、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也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教育者面对攻击性的幼儿应采取榜样的示范、正面的引导等积极的教育方式去影响。教育者平和的心态是幼儿行为改变的前提,幼儿主动的参与和配合是攻击性行为改变的关键,教师、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是攻击性行为改变的保障。通过合理的方式化解幼儿内心的心理冲突,让幼儿从意识和行为上发生变化,才能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源侠,骆丽萍等编著.实用心理自我疗法[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8次印刷.

[3]豁然.心理好医生[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华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