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 2

新课改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李生慧

语文教学改革中,观念、教材、方法的改变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体,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决定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改革语文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诸如敬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滑坡、“利益驱动论”盛行等不良现象和风气。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腐败“传染病”的“带菌者”。青少年学生正值金钱观、消费观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期,极易接受成人特别是与之相处的教师的行为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职业道德。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之魂。教师要努力在精神境界上提高自己,安于平凡,淡泊名利,具备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和工作主动精神。

2关爱学生

教育者首先应爱教育的对象,对其献出伟大的师爱。爱是伟大的力量,爱是动力的源泉,只有对学生富有感情,才能关心每一个学生。

3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只有思想品德高尚,言行才堪为学生的表率。既当好“经师”,又当好“人师”,正如孔子讲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身教重于言教,立身是立言的根本。

二、广博的文学素养,增强业务素质和育人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开拓创新,熟练驾驭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简单地归纳为“读、讲、议、练”四种方法。这些潜意识的认识偏见使一些语文教师自己也承认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教学”,教的是已经形成的简单的基础的知识,无需创造性劳动。也因此,语文教学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不感兴趣。作为生命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相互碰撞,教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互交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语文课堂焕以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所要完成的使命。

首先,教材要能常教常新。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内容有精辟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研究。用“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阳光。不能总是啃别人嚼过的馍,而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接受水平,对教材作出大胆合理的取舍,要能够胸怀教材全局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材的构成体系与单元课文的组合作出积极恰当的调整与补充,从而确定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与基点,逐步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王国,让学生学会求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放得开,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能广征博引,为我所用,又要收得拢,教学目的能集中。这样处理教材便达到了驾轻就熟的境地。

其次,阅读文学作品,加强文学修养。语文教师只有勤读文学作品,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使学生从内心为你喝彩,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评词析句时,你能够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地品味作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从内心领略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评点作品人物时,你可以居高临下,挥洒自如,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时,你随心所欲地运用妙言巧语,循循善诱,趣味横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你一副大师风范,旁征博引,精辟宏论,滔滔不绝;接受学生质疑时,你表现得沉着冷静,三言两语就能够点石成金,或是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试想,教师不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怎会有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机智,信手拈来的潇洒呢?教师远离了文学作品的浏览,势必会在文本中兜圈子,也势必会语言枯涩,见识浅陋。只有自己成为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

最后,力求创新求美。语文教师要上出富有才气、富有魅力的高水平的课来,能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一定得具有创新求美的过硬素质。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不但具备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还应具备教科研能力,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把课堂当作实验室,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时时观察,处处留心,对看到的听到的学习现象,都要进行一番思考通过科研解决,耐心搜集与之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出适合自身教学特点和本地区教学实际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经验,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使自己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3、博学广闻,做个“杂家”

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语文教师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除精通本学科之外,还应努力学习计算机、外语,广泛涉猎一些相关的学科,关心时事,使自己成为“杂家”。因为,从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引入,网络教育的推广,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必然到来。从阅读方式看,文本阅读将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写作方式看,现代信息技术将使写作从手写走向键盘、鼠标、扫描仪和语言输入;从中高考趋势看,“大综合”的形式促使语文教师也应“博学多才”。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以适应新世纪语文教改的需要。

三、重视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力

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语言不仅应准确鲜明生动,还应简明形象风趣,状物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精神抖擞,说理能使学生眼亮心明。教师一旦具有了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能给自身增添几多诱人的光彩。

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与学生交流感情,能以情动人,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新课改,给了语文教师以机遇与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现代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素养,与时俱进,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富有创造性、个性化的学者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源远,马志行,何思谦《教师修养漫谈》1987、7山西人民出版社

2《新课标师德培养》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