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复护理角度探讨骨科护理管理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从康复护理角度探讨骨科护理管理技术

周星

周星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36例骨科患者进行术后包括病室护理、心理护理和分阶段护理在内的康复护理。结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0.6±4.1d,康复知识的知晓率为88.9%,日常生活完全自理者52.8%,部分自理者44.4%,并发症发生率11.1%。结论含病室护理、心理护理和分阶段护理在内的康复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预防并发症有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康复护理;骨科护理;管理技术

现代康复技术水平的发展,使疾病死亡率逐步下降,生存率不断提高。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康复护理学科的重要课题。康复护理是指术后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治疗护理计划,围绕全面康复总目标紧紧配合医生和其它康复专业人员的工作,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日常生活中,因骨科疾病而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有时诊治及时,手术成功,用药得当,也往往难以避免在身体某部位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在骨科患者的医治中,加强康复护理同抢救治疗一样,是促进机体功能复和减少致残的关键。

一、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

本组共36例,年龄在18~46岁之间,平均31.4±5.*7岁。其中,男27例,女9例。根据手术部位划分,单上肢12例,单下肢18例,双肢4例,脊柱2例。从手术时间看,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25例。

2、康复护理

(一)、护理理念

医护人员需要坚持以下正确的骨科术后康复护理理念,即①术后及早进行康复;②思想教育与功能锻炼一体化,进行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多方护理;③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护理。考虑患者的性格、经历、经济及受伤情况等作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二)、护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损伤情况、心理情况等全方位的护理评估。①身体状况: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重要脏器功能是否完好、身体活动障碍程度等;②损伤情况:损伤的部位、程度和处理方法、固定部位、牢固程度、有无开放伤口等;③心理状况:患者有无悲观、焦虑、抑郁、惊恐、失望、自卑、痛苦心理,对功能锻炼是否积极,以及家属支持程度等。

(三)、护理措施

①病室护理:创造利于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良好的病室环境,室温应保持在20℃~26℃,以全身加温为主;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患者均在空调房内,房内安放温湿度计,护理人员每天定时进行查房,对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利用紫外线对病室空气进行每日一次的消毒。不适的温、湿度和空气中含有烟草里的尼古丁,均可导致患指微血管痉挛,血循障碍[1];②心理护理:

骨折术后恢复所需时间长,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绝对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在术后早期表现出明显的恐惧、焦虑、烦躁易怒情绪,术后中后期表现出多疑不安,有些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也有些过早锻炼不仅打击了患者的自信心也对病情造成了影响。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讲解正确的功能锻炼时间和方法,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逐渐实现功能的恢复;③分阶段护理:

早期(术后1~2周):要求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适应床上大小便,严禁大幅度的翻身、坐起和下床活动。患肢一般用小枕或其他物品垫起放在略高于心脏的位置并制动。同时针对血肿进行按摩、消肿措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萎缩。同时,对患者进行患肢除固定部位外的其他部位进行肌肉收缩锻炼。饮食方面以活血祛瘀为原则,食物以清淡为主,忌食酸辣、燥热、油腻之物,切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中期(术后2~3周):针对骨折处可能的纤维粘连,着重进行患肢骨折的远近关节、自身力量进行锻炼,是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饮食以和气补血为原则,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适当补充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晚期(术后6~8周):逐渐进行以关节为主的全身运动,这一阶段是功能锻炼和肢体恢复的关键阶段,需要患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锻炼,以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饮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3、评价指标

对患者在吃饭、穿衣、洗澡、入厕等方面进行评价。上述四项活动全部自理者为生活自理;一项或多项需要部分帮助者为生活部分自理;一项或多项需要全部帮助者为生活不能自理。

二、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0.6±4.1d,知晓康复知识的患者32例,知晓率为88.9%。总体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日常生活完全自理的19人(52.8%),部分自理的16人(44.4%),不能自理的1人(2.8%)。36例中4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其中1例发生关节挛缩,2例肌肉萎缩,1例关节畸形。

三、讨论

1、骨科护士应尽早介入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骨科患者来说,任何的康复都必须从早做起,做的越早,恢复较好,所耗费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是比较小的,相对来说造成的家庭压力小。然而目前,我国医药卫生行业面临着康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这导致专业的康复人才远不够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复工作最忌讳的就是间歇和断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临床的骨科护士能够担当起康复护理的重任,24h陪护在骨损伤患者的身边,承担起照顾患者,向患者宣讲健康知识,督促患者有规律地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的任务,就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能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

2、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康复护理的评估、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方面尚处于空白或极为欠缺。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其在术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恢复肌肉的力量、关节的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对于骨科科室来说,最终的目的也无非是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让患者能以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重返社会。

3、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包括康复护理评估,康复护理技术和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专业依据。然而,目前骨科护士对康复护理只是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加强对骨科护士专业护理知识的培训,护士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一切学习机会,多方面、多渠道地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专业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降低骨科损伤以致残障的几率,进而进一步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

(一)、进行岗前培训

在骨科医院的护士上岗前,首先要岗前培训,掌握关键所有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规范和日常工作,根据个人的吸收和掌握能力差异的条件下,可以被分配到的资历老资格的护士一对一辅导。这样,护士在从事骨科护理工作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康复护理知识,上岗以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待骨科护士进入临床护理后,结合临床经验,定期对其进行系统而有组织的学习总结。

(二)、加强在职教育

在医院针对护士的在职教育计划中,加大康复护理学习的比重,在内容上,着重介绍康复护理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介绍康复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可按每月或每周的频率来举办教育学习班,也可以骨科护士为一个群体进行定期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医院内外康复医学的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开拓骨科护士的视野,增加骨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储备。

(三)、开展继续教育

随着护理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护士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不同专科护理的需求。将康复护理知识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露凡.中医骨科护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王伯祥,李世瑞.中西医结合全书.中国医学出版社.2011

[3]施杞.中医骨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