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临床实验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登革热临床实验诊断分析

张卫良冯万初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病理科广东佛山528313)

【摘要】目的:对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实验诊断进行分析。方法:通过选取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对患者血清进行病原学检查。对患者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各项检测结果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本次试验患者临床表现为:100%的患者发热;74.8%的患者表为头痛;39.8%的患者肌肉痛;77.8%的患者出现皮疹。结果表明76.6%的患者白细胞降低;70.0%的患者血小板降低;57.8%为谷丙转氨酶升高;79.8%为谷草转氨酶升高。结论:本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肝脏损害较多,肾脏损害较少,出现低血钾症。

【关键词】登革热;临床;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222-02

登革热是一种虫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类疾病。通常的传播途径是经由埃及伊蚊或者白纹伊蚊进行传播。在亚热带以及热带地区发生较为广泛。其具有季节性、流行性、传播迅速、发病率较高的特点。一般患病者但实际临床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较重。大多表现为肌肉关节的剧烈疼痛以及高烧、皮疹、血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降低等现象[1]。

1.方法与对象

1.1实验对象

选取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56例。患者年龄在4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5)岁。其中98例年龄处在18至52岁之间,试验者以青年和壮年居多。

1.2诊断依据

发病前半个月内有去过登革热流行区的经历。生活区域中一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病症表现为急性发热、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以及疲劳乏力、面部潮红。于患病一周左右,出现多样性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部位以及头面部。束臂试验呈现阳性,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牙龈、消化道出血、肝肿大。胸腹腔积液。患者皮肤潮湿发冷,表现烦躁[2]。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液产生浓缩现象。急性期患者血清内可以分离出登革病毒。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3]。

1.3.方法

1.3.1常规检查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检、尿检。以及胸部X线与腹部B超检查。对登革热病毒抗体IgM/IgM进行检查。

1.3.2病原学检查

对患者进行登革热病毒抗体检测,对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的急性期血清进行采集,使用免疫层析法对DF-IgM/IgM检测。

1.3.3病毒分离与鉴定

对发病1到2天的患者血清,使用C6/36细胞微量法进行分离培养,使用维持液对患者血清进行稀释,让其接种至C6/36细胞当中。置入CO2孵箱进行培养,制成登革热NS1抗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分为全血、血清、血浆3个类别。生产厂家: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W04141003WC;生产日期:2014/10/14;有效期至:2016/10/14;规格:卡型、20人份/盒;存储条件:4℃~30℃保存。用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按照每七天一次传代的方式,进行3代盲传。如果没有CPE的话,便将其视作阴性。如果有CPE的话,就将其转细胞瓶培养。收取毒株需等到病毒繁殖四分之三的细胞出现病变时。将其置入零下80℃进行保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毒类型进行鉴定。

1.4检测血清登革热病毒载量

首先,将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热试剂取出,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因为RNA容易被降解,所以如果当天没有使用的话,需要立即放回零下80℃的环境中保存。

其次,通过RT-PCR扩增,来对血清登革热病毒载量进行检测,把荧光素设定成FAM。将反应程序设定为:第一步37℃,25分钟;94℃,2分钟。第二步设置为:94℃,15秒;55℃,15秒;72℃,20秒。5个循环。第三步94℃,5秒;55℃,35秒。32个循环。取第三步55℃荧光值。

结果判定:强阳性对照拷贝应是在5×107~1×106拷贝/mL之间。而阴性对照即为阴性。确定标准曲线的系数是0.98≤(R2)。

1.5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录入所选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病历资料,对各个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以及阳性率进行统计

2.结果

2.1病症与体征

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阳性率见表1,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头痛与皮疹。

2.2实验室检查

2.2.1血常规

43例患者WBC正常,2例升高,57例下降。于(0,8~4.0)×109之间分布。63例中性类的细胞绝对值小于2.0×109。41例患者,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小于0.8×109。19例PLT正常患者。而PLT下降患者有87例。

2.2.2生化检查

13例患者胆红素高于22.2μmol/L。最高者高达115μmol/L;57例ALT升高患者,最高者高达661U/L;89例AST升高患者,最高者高达2005U/L。乳酸脱氢酶升高者93例;31例磷酸肌酸激酶升高患者。26例低血钾,3例血尿素氮升高。

2.2.3病原学检查

86例DF—IgM检测呈阳性。最早者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最迟者在发病半个月后可以检测的到。23例DF—IgG检测呈阳性,最早者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最迟者在发病半个月后可以检出。

11例患者DF—IgM始终为阴性,对其使用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查,其中有2例患者的急性期血清为阳性。

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中,有56例在发病的3~10天出现阳性,阳性占比为45.5%。使用C6/36细胞微量法,对11份血清进行分离,一共分离了5份登革热的病毒。病毒分离阳性率为45.5%。

3.讨论

登革热通过伊蚊的叮咬,而将病毒传播到人体,在人体网状内皮系统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最终进入淋巴组织与网状内皮系统。在其外部的组织巨噬细胞与大单核细胞再繁殖一定程度后,进入血循环,第二次造成病毒血症。

因为体液中具有登革病毒抗体,可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对补体系统进行激活,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对骨髓中的白细胞与血小板系统进行抑制,造成血小板与白细胞减少以及出血倾向。

登革热病毒一旦潜入人体血液,就会在白细胞内进行复刻,直至将白细胞消灭。表现在人体上,一般为发热、头痛、呕吐、厌食等。有的临床型登革热伴有明显出血以及休克。起病过程较慢,但发病3到4天后,病情会突然加重,病死率较高[4]。

通过本次试验,显示本地区本次登革热病流行规模较大,病患者多数为青壮年。临床表现典型。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与全身肌肉酸痛等。

本次试验,多数患者PLT、WBC降低,与以往试验相符。患者肝功能出现明显损伤,出现黄疸。由于病毒的侵犯,导致部分患者心肌酶学指标增加。因为出现BUN增高的患者仅有4.2%,所以说明本次登革热对肾脏损伤较小。较为特殊的是,本次患者出现43.0%的低血钾症。

据报道,登革热患者,蚊子感染病毒的测定滴度与其血浆病毒水平具有相当关联,患者在出现发热病状的最后几天,其血浆病毒RNA水平会快速下降。用定量RT-PCR的方法对RNA与DEN进行检测,相比于病毒分离的方法更为敏感与方便。

而实时荧光定量的PCR检测,可以弥补抗体检测的疏漏,作为登革热早期诊断的指标。

【参考文献】

[1]李娜.登革病毒的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6):997-999.

[2]李新华.“登革热”知多少[J].肝博士,2015,(1):22-23.

[3]王君平.科学防控登革热[J].保健与生活,2014,(12):16-17.

[4]周庆荣.疟疾与登革热感染1例报告[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2):1252-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