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多渠道识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多渠道识字

赵丽钗

赵丽钗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不少弊端,常常是以识字教学为发端,而后越来越严重。建国几十年来,小学语文界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先后产生了21种识字教学方法。在使用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中,我校进行了“发挥教材优势,引导低年级学生多渠道识字”的方法探究。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识字方法。

一把握教材特色,明确识字方向

人教版实验教材重视识字,采取“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方法编排识字。一年级上册识字400个,覆盖率为50%以上。前四册认字1800个,覆盖率在90%以上。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有趣,更加主动积极呢?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颇具匠心。

1.创设教学情境,轻松愉快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编排上,注重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成语串、对对子、三字经、拍手歌、谜语、谚语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的以上特点,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诵读课文,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指导识字的过程中,应注重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

2.教授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如象形、会意、形声等)。在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这一项中,还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如发现同一偏旁字的规律,发现不同偏旁的字有不同的意思等。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汉字基础知识的教学,倡导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学会区别形近字,促使学生形成识字能力,提高识字质量。

3.开发课程资源,鼓励课外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展示台”中安排了认姓氏字、认牌匾字、认商标字、认课外书上的字等。这些设计引导教师拓宽了教学途径,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学得更自信、更主动,学生识字量得以快速提高。

二主抓课堂教学,培养识字技能

1.活用教材,保证识字质量

我们坚持以“实验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在使用人教版实验教材时,我们选用5~6周解决教材中的拼音教学部分,只要求会拼,不要求直呼,让学生能掌握“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并认识其中一些简单的字。而课外阅读则紧紧配合教材内容,采用师师合作或师生合作编短句、韵语的方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在出现音节词的同时出现汉字。这样,学生在复习拼音的同时,对相关的汉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加之循环复习,大部分学生在其它媒体上看到这些汉字时就能够再认。当教材进行到识字、课文及《语文园地》时,课外阅读则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引导认读校园、教室中各种标牌,选择通俗易懂的注音读物、古诗和短小有趣的小韵文,使学生在经过有趣诵读、奇特联想、及时再认、游戏等学习后,既巩固了汉语拼音,又扩大了识字量。到了二年级,我们在继续运用自编韵语识字的同时,主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进一步巩固学生识字的质量,扩大识字的数量。主要采用的形式有:电视识字、读书识字、购物识字、标牌识字、剪贴识字、人名识字、地名识字、识字本识字、查字典识字、游览识字等。

2.形式多样,创设识字情境

引导低年级学生多渠道识字,要求形式多样,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除了主抓课堂这一识字主渠道之外,在强化学生课外识字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环境中识字,在实际生活中识字,在人际交往中识字。总之,在课内、课外的结合中识字。主要做法有:

(1)在入学教育中渗透识字。由教师引导学生参观校园、观察教室、认识课本,并演示写字姿势要求。在儿童了解学校、书本、感受上学的快乐的同时,既亲近了校园,又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

(2)在环境接触中自主识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寻找身边的“字源”,并将其作一归类,分项指导学生学习。如组织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观察、认读路边的广告语、宣传标语、商店名称等,及时搜集新的汉字,由教师于课前掌控字量并将其归类,在课堂上抽时间相互交流。

(3)在兴趣活动课上快乐识字。组织各种识字游戏,寓学于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字。如“找朋友”游戏,给“好”字找朋友,及时列举所有“女”字旁的字。还有“猜字谜”、“玩字卡”、“走迷宫”等等。

(4)在各科整合中横向识字。语文教师主动与其他课教师联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各科教学中识字。如:数学课通过读题指导认识题目要求中的字,音乐课通过唱歌指导学生认识歌词中的字等。

(5)在班级工作中识字。教会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环境和班级这个小环境中自觉识字。如校园中的警示名言、花坛中的护绿标语;班级“学习园地”、名人字画、宣传栏、作业本上的姓名等字。

(6)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学生学会汉语拼音之后,教师及时进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选择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以认带读,以读促认,从而有效增强识字效果。

此外,还有商品识字、购物识字、电视广告识字、亲人姓名识字、积累本识字等识字方法。

3.潜心探究,教给识字方法

(1)集中识字。如在班级中进行人名识字,让每位同学将自己的姓名写在卡片上,并从爸爸妈妈那里了解名字的由来,在班组内通过“识字课”进行交流,引导给这种识字法命名为“人名识字法”。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新字,并适当了解了其大意,并教会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并学习总结。诸如此类的还有学习用品识字法、家用电器识字法、水果识字法、蔬菜识字法、玩具识字法、动植物识字法、亲人名称识字法等。

(2)分散识字。即指导学生在读书看报中“张口读一读、用笔画一画、动手抄一抄”,在大量的阅读中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渐渐学会自主识字。还有吸收“猜认识字”、“形声字识字”,了解字形与意义关系的特点,发挥学生想象力,教学生分析字形的方法,如想象法、换偏旁法、熟字加减偏旁法等,使学生看待汉字就像对待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个活泼的小故事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

(3)“积累本”识字。教师指导学生把日常所遇到的字,如食品包装袋、旧报纸、宣传品等上面的字,粘贴或记录在“识字积累本”上,作为协助识字的工具并定期交流,学生兴趣浓厚,十分有效。

4.展示交流,形成识字技能

识字的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形成了识字技能。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实践活动:(1)在课堂上学习生字时,抽学生当小老师讲生字,其余学生在听的同时进行判断,及时补充纠正,发表不同意见。(2)将每天所识的字制成形状不同的卡片,定期交流检查,不断巩固,达到识字的效果。(3)班内定期组织“识字大王”、“朗诵会”、“打擂台”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识字欲望。

三形成识字网络,激发识字欲望

在学校,主要引导学生行之有效地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完成每天的识字任务后,把生字卡片贴在墙壁上,形成识字氛围,加强记忆,及时巩固。再如,将学生作业按组排列,学生每人练习发放作业本,由环境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识字任务。

另外,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低年级家长进行新课标理念及人教版教材特色培训,号召每位家长尽量抽出时间,检查一天中学生的识字情况。让家长逛街、购物时及节假日带孩子有意识地识字。如:读街道标牌、广告牌上的字;商场中海报、商品包装袋上的字等;在家里随时让孩子读读门上的对联、常用物件上的汉字,鼓励引导孩子们多读书、多识字。

如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配合,充分发挥人教版实验教材优势,努力探索识字教学新方法,已经形成三级识字网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识字大环境。学生识字兴趣日益高涨,识字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实验课题——“小学低年级开放型识字教学初探”通过了省级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