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炙、拨罐、按摩结合治疗痹证42例临床分析

/ 1

针炙、拨罐、按摩结合治疗痹证42例临床分析

吴立新

针炙、拨罐、按摩结合治疗痹证42例临床分析

吴立新(黑龙江省通河县中医院黑龙江通河1509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19-0087-01

1.5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遇天气变化不再复发者为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或大部消失,遇气候改变或劳累又复发者为显效。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者某些症状消除的为好转。经治疗后变化不大者为无效。

2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无显著差异,针刺加灸法有效率95.55%,治愈显效占68.18%。拔罐加指针点穴辅以局部按摩法有效率100%,但治愈显效占75%。

2典型病例:孟某某,男,60岁,干部。右肩背酸痛10余天。尤为夜间加重,活动受限,脱衣需要他人帮助。

查体:右臂外展伸举不过耳部,旋后伸提不过骶部,右手摸不到右肩。肩胛岗下窝处有明显的压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眩晕。即往肩背痛、脊髓侧索硬化症。诊断痛痹(肩周炎)。

辩证:年龄大体弱,一体内素有寒邪,风寒湿邪浸入太阳经脉,风寒痹阻经路,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治则:温经养血,散寒能络止痛。

取穴:天宗、肩贞、肩髑、肩戮、月需俞、肩内陵、肩井、风池、身柱、肾俞穴。以拔罐加指针点穴辅以局部按摩法,1次后症状减轻,经5次治疗肩胛部疼痛已止,臂上举,旋后伸提活动有明显好转,继续治疗5次,肩关节活动自如而治愈。半年后疗养出院,仍未复发。

3讨论

3.1从疗效分析看,病程的长短和疗效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病程短,效果好。提示有病尽量争取早日治疗。

3.2从拔罐加指针点穴辅以局部按摩法,有大部分患者疼痛明显的部位可扪及到硬结、条索样的异物。易发部位在肩背部,太阳经背俞等部位较为多见。这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经络气血受阻,寒凝气滞,瘀而成积所致指针可助阳“还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拔罐可活血散曲,祛寒祛湿,通经活络,以经络气血通而不痛而治愈。”

3.3经多年的体会,起罐后局部的皮肤呈绛紫色,略有紫色血泡者为寒邪偏盛的痛痹:皮肤呈现淡紫色,有黄色泡者为风邪偏盛的行痹;皮肤呈现淡黄色,不带泡者为湿邪偏盛的着痹。我们认为起泡与拨罐时间长短是无关的,与病邪的深浅有关,疾病轻重有关,病邪越深在,起泡越多,越散在均称,是气至病的,效果更佳,疗效更为满意。

痹证中医认为: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我科人员自1994年至今,用针刺加灸法及拔罐加指针点穴辅以局部按摩两种方法治疗痹证完整病例42例,效果较好。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42例病人中,女性22例,男性2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0岁,平均40.24±5.4岁;其中30~40岁者23例,41~60岁19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5天,平均8年:治疗次数最少3次,最多30次。

1.2辩证分型

以风为主,疼痛游走不定,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等的行痹5例。以寒为主,剧烈疼痛,喜温怕冷,部位固定,侵犯一处或几处痛痹共29例。以湿为主,多发于四肢、肩背,特别易侵犯小关节,酸胀沉重,疼痛的着痹8例。

1.3治疗方法

针刺加灸法:28号毫针1~3.5寸,根据不同的部位,选用不同尺寸的毫针,右手拇食二指持针,中指抵压穴位速刺进,由浅入深,有酸胀麻重感后,将1寸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艾条的下端用1~2段即可,留针20分钟。

拔罐加指针点穴辅以局部按摩法:指针点穴术:双手或单手拇指点压所取穴位,随病人呼吸深入浅出,逐渐增加压力,到穴位发生酸麻胀感为止,施行于颈、背部穴位及压痛区硬块或条索状物,约3~5分钟。之后以闪火法在其穴位上拔罐,留罐20分钟。

取穴:选穴以辩证为主并配合局部。一般行痹用膈俞、血海、风市、风池:痛痹用肾俞、关元、曲池、阳陵泉;着痹用足三里、阴陵泉、商丘。上肢关节取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天井、外关、阳池、合谷、中渚、八邪等。下肢取环跳、承扶、梁丘、犊鼻、绝骨、解溪、昆仑、丘墟、八风等。腰脊痛取背俞如肾俞、大肠俞、八戮等,肩背疼痛取大椎、天宗、肩井、肩贞、肩戮、肩髃、月需俞、肩俞、身柱等。

1.4疗程

针刺加灸法:每日1次,艾条2段,留针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3~5天。指针点穴和局部按摩,每日1次,拔罐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