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脑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朱春涟

朱春涟(重庆解放军324医院神经内科40002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2-0281-02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后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是,作为有创治疗,易发生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如何防止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至2002年3月到2012年11月,行全脑血管介入术702例,男性498例,女性204例,年龄在46~79岁之间。

2护理

2.1鞘管的选择。经股动脉穿刺方法:术中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单,选着腹股沟韧带下放1.5~3.0处为穿刺点,取2%利多卡因10ml局麻,生效后穿刺点开辟3mm,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穿刺针与血管成30~45°进针。穿刺成功后引入导管鞘建立通道。侧孔回吸,注入肝素3000IU。引入导丝、导管、选入靶动脉,连接三连三通,回吸至见回血。观察动脉压力及波形,观察导管位置,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在经股动脉穿刺的过程中,鞘管规格越大,动脉创伤口越大,术后越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在保证手术成功的基础上,选着规格越小的鞘管,越易于止血,减少并发症。

2.2术后采用的止血方法。股动脉穿刺拔除方法:拔除鞘管后用左手示指、中指及无名指并拢,沿血管走向于皮肤穿刺点上端约1.5~2.0cm处压紧15~20min后,若未见血液溢出皮肤穿刺点及皮下组织,逐步松开示指、中指及无名指1~2分钟,无出血时用弹力胶布“8字”行加压包扎(以触及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肤无变色为宜)6~8小时,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24小时后拆除绷带。

2.3生命体征观察。持续心电监护对预防和早期发现一些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对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加强巡视(一般30分钟观察1次)。压迫止血期间观察血压、心律、表情、面色、肤温等全身情况,严密监测血压,特别是收缩压的变化,一旦血压波动过大或收缩压明显增高,应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控制血压。另外,对术中及术后大剂量应用抗凝药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全身皮肤有无出血点及大小便颜色,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等情况。

2.4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穿刺部位予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8小时,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肿胀,是否包扎固定好,穿刺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皮肤温度是否正常,并对侧肢进行比较。如果出现肢端苍白,小腿剧烈疼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则提示有股动脉血栓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2.5并发症及护理。术后应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工作,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有出血、皮下淤血及血肿的形成,一旦有出血、血肿,应早期发现并立即通知医生,重新给予包扎、压迫止血,严密观察出血情况、血肿范围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同时观察穿刺侧肢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如足背动脉搏动、肤温、感觉;加压包扎解除后,查看局部有无肿块及搏动感。用药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时间、剂量、给药途径,在用药期间尽量避免一些有创伤性的检查,对注射穿刺部位按压时间相对延长;同时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血栓脱落,并嘱患者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

3小结

脑血管介入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措施,术中、术后均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所以神经内科的专业护士应具备完整的脑血管介入诊疗的理论知识,全面了解脑血管介入术的操作过程,掌握术后患者的临床特点,减少并发症,为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东,程提龙.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效果比较.吉林医学,2005,26(6):624

[2]武剑,丁岩,成晓昆,等颈内动脉血管形成术和支架置入术低血压3例报告.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3):189-190

[3]心血管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