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IF与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临床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PLIF与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临床对照研究

王荣新

湖南省耒阳市人民医院421800

摘要:目的:讨论研究PLIF(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TLIF(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100名患有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患者。对实验组患者采用TLIF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使用PLIF的方法手术治疗,利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经过一段时间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的手术后的创伤大小,术后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出血情况,症状功能改善以及近远期并发症的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统计。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的统计可以得出实验组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近远期并发症对比上,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疼痛评分和植骨融合率上,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明显优于传统的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的方法,在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上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提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

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是目前常见的老年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人数也呈现的逐年上升的趋势。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感到腰腿痛,感觉障碍,间歇性跛行,还伴有神经根性疼痛[1],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带来很大的障碍。临床上,治疗此病主要是手术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然而其效果不明显,在手术治疗上,早期采用的是椎管减压术,传统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是传统方法也有不足,例如,手术过程中对于椎弓板和关节突的切除虽然可起到减压,然而其缺损会对脊柱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也因此而增加。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不断完善,结合椎管减压术新型的PLIF和TLIF已在临床上大量使用,该方法改变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患者采用TLIF手术治疗,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的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100例患有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患者,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TLIF(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的手术方法,而对照组患者则使用PLIF(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的方法治疗。5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22例,年龄在39-65岁左右,平均年龄为(55.1±5.32)岁;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有29例,女性有21例,年龄在35-60岁左右,平均年龄为(54.2±8.5)岁。两组患者在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所致疾病等方面均无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术前: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对患者的血压,血糖,循环和呼吸功能等多方面进行完善的检查,对患者的不耐受进行排除。

1.2.2手术:首先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取患者的俯卧位,对患者的椎弓板,并依次关节突以及黄韧带等进行切除,进行减压手术,神经根暴露后,采用人字嵴定位,在病变的部位植入椎弓根钉,固定以及复位等过程完成以后,对照组患者采用PLIF的方法继续手术,对患者的椎间盘及椎体软骨板进行切除,髓核钳取髓核,并对未处理的椎间盘及其他组织进行摘除。实验组则采用TLIF的方法,对患侧的棘突,黄韧带以及临近椎弓板的关节突进行摘除。

1.2.3术后:两组患者均21d内卧床,90d后带腰围活动。均进行相应的抗炎以及其他药物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精心护理。

1.3术后观察

每周选取同一日上午九点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在疾病方面的有效人数,显效人数,无效人数,总有效率,并作出统计。

1.4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后创伤大小、术后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出血量、症状改善情况、近远期并发症。手术损伤主要依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等进行评估。并发症主要是由硬膜囊破裂引起的脑脊液漏,神经性损伤引起的下肢麻木、疼痛、肌力降低等。近远期并发症则主要为术后感染、螺钉松动等。经过半年的随访,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患者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患者植骨区密度明显增大,且相邻终板之间没有透光度、椎间有骨桥则表明植骨融合成功。症状改善情况则主要根据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疼痛评分、功能不良指数等的变化来确定。

1.5统计学处理

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患者在治疗疾病方面,除治疗方法不同外,两组患者在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均无差异,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一切数据均由Excel及SPSS13.0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所出现的数据均以“%”的形式加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2.1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对比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1.2±10.1)min、(150.1±10.3)ml;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2.1±9.2)min、(320.1±14.0)ml。组间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植骨融合情况对比

实验组术后出现1例植骨融合失败现象,对照组出现2例植骨融合失败,两组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8%、96%,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疼痛评分分别为:(8.32±0.23)分、(1.94±0.91)分;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疼痛评分分别为:(8.21±0.31)分、(2.04±0.97)分。较术前,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在术前的组间对比上,P>0.05;在术后6个月的疼痛评分组间对比上,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4近远期疗效对比

实验组患者未出现硬膜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出现1例术后感染;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硬膜囊破裂,1例术后感染。100例患者在术后均获得6个月的随访,6个月后经影像学分析,实验组未出现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5例螺钉松动并发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过程中,其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根治性的将神经压迫,黄韧带肥厚以及椎间盘的突出除去,采用椎管减压术合并后路椎弓根螺丝钉固定加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压迫可去除,关键问题可得以解决,由于TLIF的方法相比PLIF在术中更大程度的保留了椎骨的结构,患者的术中出血以及患者的术后畸形脊柱明显小于PLIF的手术方法[3]。且手术过程中的创伤也明显小于PLIF的手术结果,对于神经的安全性更好。TLIF是改良的PLIF的方法,在本次研究中,TLIF改变了很多PLIF的不足。由以上的调查研究可得,实验组利用TLIF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6个月随访中,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植骨融合率以及疼痛评分上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出,TLIF(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明显[4]。

综上所述,通过对PLIF和TLIF方法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对比研究中可得出,TLIF方法明显优于常规PLIF的手术治疗方法,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有一定积极意义。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因此,T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肖波,毛克亚,王岩,肖嵩华,张永刚,张西峰,张雪松,王征,崔庚,陆宁,朱守荣,薛超.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并发症的比较分析[J].脊柱外科杂志.2013(01)

[2]杨忠奎,郭祥,唐学锋,陆义,庄文杰.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中老年椎管狭窄患者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7)

[3]王开友,郎继孝,陈德喜,邢志军,于沛林,赵景明.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03)

[4]朱建炜,刘璠,张烽,董启榕,侍德.腰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能提高退行性病变腰椎的稳定性与植骨融合率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