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之丹青宕显婀娜意境—中国抒情诗歌意境创摭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绘之丹青宕显婀娜意境—中国抒情诗歌意境创摭谈

陆双贵

陆双贵

摘要: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是我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国抒情诗歌,以讲究意境为第一要务。诗人们往往殚精竭虑地施展形式多样的抒情方式,配以丰富多姿的艺术才情,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优美境界,充溢着内容与形式高度凝炼统一的艺术美,给读者如坐春风的感觉。优秀的抒情诗歌,既是为山水雕章琢句,更是为“纵情”渲染铺陈。或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或笔致成熟老辣,意境雄浑壮阔;或音调爽朗,独标高格。一言以蔽之,一切为了“写境”。

关键词:意境;蕴藉;情感;风流

何谓意境?意境是客观物象与作者主观感情二者完美统一所艺术地反映出来的人类生活的本质的真实,是我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从具有宗法性与封闭式农业性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出来的。以表现特征的情景交融的抒情文学传统,正是意境产生的丰厚土壤。中国古代抒情作品,尤其是诗歌,很讲究意境。因为意境不仅是作者的理想、感情同客观的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而且也是读者借以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提高思想情操的诱导物。那么,作为“主要是由作者以主人公的口吻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而形成形象”的抒情作品,该如何去感染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呢?本文试以诗歌为例,谈谈抒情作品中的意境创造。

一、施展抒情方式创设情感境界

首先,谈谈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和映入作家头脑的客观物象(景)常见的结合方式。

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它。”这就是说,大凡优秀的诗作,其情和景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有的看似写景或看似写情的作品,实际上也是互藏其它的。

《诗·采薇》写军士的出征与归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天出征时看到柳条柔弱随风飘动的样子,这个“依依”是写柳条,又不限于写柳条。这是征人怀念家室,不说自己和亲人依依不舍,却说“杨柳依依”,是杨柳多情依依不舍,把杨柳拟人化,把自己和亲人感情寄托在杨柳上。久别归家时本已归心似箭,恰遇“雨雪霏霏”之阻,思念亲人苦切之情不言而喻。这里表面看来是写景,其实却是言情,通过写景来言情,所言的情便含而不露。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叫“写境”。

如果说上面所举情景结合的方式,其感情是含而不露的话,与它相对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以充沛的激情为主,诗中的形象、景物描写是因感情的抒发而带出的寓景于情,抒情写景。这种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不多见。李白《蜀道难》的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基调,这里对蜀道难的感叹,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而且也勾起了读者的想象:面对高耸入云的蜀道,作者在仰天长叹。通过作者的感慨,危、难、高不可攀的崇山峻岭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同样在读者心目中引起了共鸣。

有时候,一些作品感情的表现,既不是寄在景物描写中,也非直接抒发,而是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达来的,我们往往称之为触景生情。实际上,这里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因为作者当时的心境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王国维称之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比方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王国维认为的“无我之境”。诗人当时的心情是平静的,在东篱下采菊时,偶然抬头看到南山的气象很好,看到飞鸟一同飞回,引起了自己的感触,这是触景生情。

有时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都在悲哀,即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构成缘情造境。像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女子因为想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悲苦。她这种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而去问它,并写花的飘零,来显示自己的感触。

缘情写景与触景生情不同。触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缘情写景,情不是由景引起的。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会唤起类似的情;情不是由景引起,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缘情写景有几种手法:一种是选取适合于抒情的景物来写,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种是把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改造一下。比方把枫叶说成是“点滴是离人泪”。经过这样改造,将它改得适于抒情了。三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感情色彩就更强烈了。

在抒情作品中的意境,一般都可以通过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以上所谈,仅是较有代表性的罢了。

二、挪移个性才情透视艺术境界

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思想的境界,才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境界。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而空谈意境,势必把它仅仅看作是形式技巧的问题。王国维正是如此。在他看来,只要用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把它们表现出来就都是好的,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别,故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从表现技巧来说,杜甫这两首都是好诗。但就其表现的境界看,是否就无高下之别呢?《水槛遣心》中,表现出作者在微风细雨中凭槛眺望村景时的心情,揭示出作者对“城中千万户,此地两三家”这样一种城乡对比的感慨。这是一种孤寂、恬静的意境,不能说有多么阔大和深远,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和生活内涵。而《后山塞》呢?“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茄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境界宏大深远,具有一种雄壮、苍凉的美,而且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形象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罪恶,反映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离开这些思想内容,“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境界怎能够这样宏大深远呢?

比较两诗的意境,《后出塞》要比《水槛遣心》要宏大深远得多。王国维抽掉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抽象地谈“境界”,这“境界”不过是一种超阶级的、无思想性的纯粹的艺术形式而已。以它作为评价、创作文学作品的唯一、最高标准,自然就要走上“艺术至上”的道路。当然,并非说抒情作品要无一例外地去创造宏大深远的意境,这里所要阐明的是意境是有大小、高下、高尚与粗俗之分的。作家可根据各自熟悉的生活和创作需要创造尽可能完美的意境。

三、宕开多种技法充溢蕴藉境界

意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也是抒情作品的基本审美范畴。那么,在当代社会的今天,应如何创造抒情作品中的意境呢?笔者认为除了作者应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一定的艺术素质之外,还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要写出作者的真切思想感情。抒情作品不像小说和戏剧那样严格要求细节描写的真实。它特别要求感情的真实。试看三首写黄梅时节的宋诗。赵师秀《有约》道:“黄梅时节家家雨”,曾几《三衢道中》道:“梅子黄时日日晴”,而戴复古《夏日吟》则道:“熟梅天气半晴阴”。哪一个对呢?也许他们写诗的时候天气确是这样,但也不妨另作一解。按照黄梅时节的气候,似应推赵作为最真实;不过另外两家也没有错,因为他们不是在诗中作“气象报告”,而是在抒情。如果承认同样写黄梅时节而作者的心境和感受可以有所不同,那么就应该说它们都具有真实性。曾几的题目是《三衢道中》,天色晴朗,正增加了游兴,所以说出“梅子黄时日日晴”,洋溢着一种快慰之感。如果此时硬要写“梅子黄时日日雨”,那反倒失去了真景物真感情了。诗中的景来自生活,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实景,它已经成为“人化的自然”,即经过感情的浸渍而具体化了。

2.注意形神并重而特别强调神似,力图描绘出客观景物的内在的生气与生意。意境的真实首先“必求境实”,要求形象上,特别是外部的造型上要忠于生活中的原型,符合于、近似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同时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达到不仅外形像,而且精神像的目的。在具体创作时,作者要抓住“片石数树”那样的少许特征来创造意境。试看当代诗人流沙河《牵牛花》:“左旋左旋左旋,爬高爬高爬高,种子入药,其名黑丑。”我们不能说这不是牵牛花的形象,因为它确实写出了牵牛花的某些特征。但是谁都可以看出,诗人的目的并不是想客观地给牵牛花画像,而是着重写它的“神”,把它作为一种“载体”,来抒写自己对那些一贯靠左旋爬高的人的鄙夷和愤懑之情。这些形象经过感情熔炉的冶炼,就带上了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意境。

3.虚实相生而特别重视虚的作用,展示出艺术画面的延伸与雄浑。请看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联。上句写汉江浩淼,像要流出天地之外,在江水广袤无际的画面描写中突现其辽阔雄伟的美。下句在汉江之上遥望远山,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以山色之苍茫衬托汉江之辽阔,山水相映,动静相兼,虚实相济。这种有无、远近、疏密、浓淡的错综描写,是画意的布置,也是诗情的安排。

4.从远、近、俯、仰、动静、声响、色彩、味道等多个不同的侧面塑造立体性的形象,增强形象的感染效果。像王维的《山居秋暝》,作者注意典型景物的选择与多种艺术组合,明月、松间、清泉、石上,其高低远近,构成鲜明生动、明朗形象的诗中画;注意景物的颜色、声响的艺术组合和动态刻画,其明暗色彩、欢声笑语,达到诗中有画、景中有声、静中有动的艺术境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量。

5.含蓄蕴藉,具有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尺幅观千里、刹那观万古的艺术容量。含蓄蕴藉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主要传统,是弥补言不尽意的缺陷、解决言辞和意念的矛盾、创造意境的好方法,说到底,它就是作者感情和意念的表达方式问题,要使作品含蓄蕴藉,大致有三种感情表述方式:一种是完全写景,作者的感情借景物来透露。像曹操的《观沧海》,作者那种开明政治的思想和统一中国的理想、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都蕴藏在苍凉壮阔的景物描写中。一种是微露感情,借景物或事物来烘托。像《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已经约略写出想念君子的感情,后面作者又以“鸡栖于埘“牛羊下来”做烘托,此时,思念之情就更强烈了。再有就是借对方来透露自己的感情。如杜甫的《月夜》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技巧。明明是作者身陷长安,月夜思妻,却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思亲。这种艺术表现不仅加强了诗人怀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表现了他对妻子真挚而深厚的爱,而且扩展了意境的空间。我们仿佛同时看到两幅思亲的动人画面,这就是尺幅之中浩瀚之气玩索不尽的妙用。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5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