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研究现状

/ 2

改良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研究现状

张震旺郝巍琳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医医院骨伤科广西南宁530200

小夹板固定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特色之一,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成为中医学的瑰宝。随着中西学派关于骨折固定的理论和方法竞相发展,观点日趋接近,小夹板“动静结合、弹性固定”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可[1]。但随着患者对治疗疾病的舒适度及疗效要求逐步提高,以及外科手术的迅速发展,小夹板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已使其在骨伤科的应用渐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且小夹板性能和规格过于刻板,无创新,使其近年来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改进小夹板并使之客观化、规范化地广泛用于临床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历史沿革

1.1公元4世纪,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提出:将骨折拔伸捺正,以杉皮夹缚固定。公元8世纪中叶蔺道人在《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中指出:“凡夹缚,夏三两日,冬五三日解开……洗时不可惊动患处;凡夹缚用杉木皮数片,周四紧夹缚,留开皆一缝,夹缚必三度,缚必要紧;帛片包缚,则可曲转屈伸:凡用杉皮,浸约如指大片,束紧排另周匝用小绳三度紧缚,三日一次,如前淋洗,换涂贴药;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包括几个方面:(1)夹板固定后要定期查看骨折局部情况,冬夏时间略有不同,拆开时要小心,不可移动患处,以免使骨折发生再错位;(2)夹板固定时,过松则达不到治疗目的,过紧又会导致远端疼痛、肿胀、麻木、局部水泡形成,严重的出现压迫性坏死、缺血性肌痉挛等后遗症,因此,用4道布带缠绑,每道缠绑3周,松紧适度,并留一条缝便于随时观察局部血液循环、肿胀、皮肤等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夹板用时先浸泡一下有利于塑型,3天打开1次,查看局部并换药,调整夹板松紧度,重新包扎;④关节部位损伤或骨折需要固定时,应选用绢片包扎固定,有利于关节固定后局部情况的观察和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因节制动而导致硬化、屈伸不利等后遗症。

1.21983年尚天裕教授开拓了对小夹板生物力学的研究先河,阐明了小夹板外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符合“动静结合”的骨折治疗原则。后经候宝兴[2]等人进一步从生物力学的观点概括,认为小夹板外固定是一种弹性固定方式,它把骨折远近端与布带、夹板、压垫等组成一个局部外固定力学系统,通过布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夹板对伤肢的杠杆力、压垫对骨折断端的效应力等起作用,有利于弹性固定。

2夹板固定优缺点

2.1夹板固定优势

小夹板固定是弹性固定,能对骨干纵向加压,保持均匀的压力作用于骨端面,不存在应力遮挡问题[3]。小夹板固定对生命体无任何破坏,且不影响肢体固有的功能运动,合乎骨折愈合的生理要求,更符合目前骨科BO原理[4]。骨折的整复、固定、功能锻炼结合在一起,做到整复时即有固定,固定后还可以继续整复,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直、肌肉萎缩、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石膏等外固定方法虽然也能固定肢体,但不能充分实现动静结合,容易导致骨钙丢失、废用性骨质疏松、骨组织中蛋白质破坏和骨细胞消失。“刚性固定”由于存在应力遮挡现象,不利于外骨痂形成,易致骨折不愈合和延期愈合发生[5]。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关节尽量不固定或少固定,应保持一定的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影响骨折端的相对稳定和愈合过程,又可使关节在骨折治疗期间不致发生僵硬,有利于肢体关节功能的康复,使关节肢体功能康复与骨折愈合过程同步,避免出现骨折后遗症。

2.2夹板固定缺陷

小夹板固定仅适用于四肢的简单骨折。对于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复杂性骨折、关节内骨折,小夹板作用就较差了,通常仅作为阶段性固定的方法和抢救手段[6]。小夹板固定牢靠性差,固定时需要控制捆扎的松紧度,过松则达不到固定骨折的目的,过紧则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7]。对于骨折的闭合复位,要求医生有熟练的复位技术,如复位不到位形成畸形愈合,如多次复位将加重周围软组织的损伤。除此之外,小夹板治疗收费低,给医院及医生带来的收益较少,目前多数医院采取手术代替传统夹板固定以提高收益[8]。

3夹板的类型

3.1传统夹板

据记载,传统小夹板材料常用到竹片、树皮(如苦楝树皮、桉树皮、杉树皮等)、木板(柳木、橄榄木、榆木、杨木、松木等),内衬用到棉絮、白布或麻布,以至贴身垫好。传统夹板的缺陷主要是:扎带松紧度的失调而导致固定力度难以控制,影响了固定效果;夹板和压垫容易移位,移位导致失去骨折外固定所需的正确杠杆支撑,影响固定效果;过度挤压导致起水泡、神经损伤、等副作用。夹板捆绑后松解很容易使骨折再次移位,导致无法再次使用中药外敷等缺陷。

3.2改良夹板

3.2.1磁带夹板

王满等[9]对传统夹板为原材料,在夹板的外侧留有穿固定带的固定袢,已备穿固定带用,每个夹板做3-4固定袢,而固定带做成类似腰带状,夹板的内侧置入磁性材料。该改良夹板优点在于每个夹板均有固定穿出,很少出现移位,更不会出现滑脱,应用磁性材料后更能促进骨折愈合。

3.2.2气囊夹板

智能气囊小夹板仍用柳木夹板,扎带改为气囊扎带。气囊扎带的压力由调压系统控制为稳定的压强,气囊充气,对关节部位、骨折端进行动力性、可电动控制的加压,可以防止骨折再移位,纠正骨折再或残余移位。魏成建等[10]应用智能气囊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试验夹板压强在27-28KPa下能快速、高效、安全地获得生物力学稳定;纠正骨折块1cm需调高气囊压垫压强10-12KPa。该夹板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理想的外固定器械,符合新“动静结合理论”,有效防止骨块再移位并可调节骨折对位。

3.2.3微渗透小夹板

微渗透小夹板是对传统小夹板进行微孔加工(均匀、规则、多排钻孔,微孔的直径为1.5-2.0mm)及边缘打磨加工(去除夹板锐利的边缘,打磨使之光滑),减少对软组织挤压。张震旺等[11]应用微渗透小夹板配合中药烫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7例临床研究取得良好效果,该夹板有一定的通透性能。在不用拆除夹板的情况下在夹板上方直接实施中药外用治疗促进骨折愈合。不用松带调整夹板,避免了传统小夹板上板后实施中药外治期间需多次松带拆板调整导致骨折端再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3.2.4塑形纸质支架夹板

塑形纸质支架夹板采用马粪纸及市售8#或10#铁丝。纸板按照肢体形状裁剪,两块纸板涂浆糊,并将铁丝放在两纸板中央黏合(上肢1根,下肢2根),用订书钉靠近铁丝处钉牢;再在两面各放第二层纸板并黏合,以丝绵纸包黏美化外观;预制塑形成类似木桶壁内凹的弧形直夹板及与肢体外形吻合的异型超关节夹板。沈杰枫等[12]采用塑形纸质支架夹板超关节外固定长骨干不稳定性骨折取得良好的效果。该设计采用石膏固定原理,具备传统夹板轻便、透气、易于调节等优点,不同的是超关节外固定治疗不稳定长骨干骨折,减轻了骨折治疗过程中,邻近关节不利于骨端稳定的活动应力,拓展了夹板外固定的症范围,取得较好疗效。

4.展望

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技术符合生物学基本规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是中医学的闪光部分,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文化技术遗产。小夹板外固定在临床上受到了冷落,但仍有很多临床医生在坚持使用小夹板,并尝试对其进行革新。但目前我们临床上处于经验心得,缺乏科学诠释和阐明。因此,影响了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所以,我们应采用现代的技术方法,整理、挖掘、提高这一传统技术,予以继承和创新,并推广应用于临床。要对小夹板进行全新的改良,设计个体化小夹板,全面提升性能,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简便、实用的新型小夹板。

参考文献:

[1]韩慧,顾云伍,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概念[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6,2(4):304-306.

[2]候宝兴,赵光复,谢可永,等.小夹板压力测定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22.

[3]张蒲.夹板局部外固定内在效应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医正骨,1993,10(4):11.

[4]王亦璁,周志道.微创意识与微创技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2):81-83.

[5]尹东,杨惠林,唐天驷,等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痂骨密度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6):430-432.

[6]李先樑.地震伤员小夹板固定治疗[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13-15.

[7]洋崇军.浅谈小夹板固定的有关问题[J].中医正骨,2008,20(4):79.

[8]祁峰,肖鲁伟.小夹板的应用前景[J].中医正骨,2011,23(9):33-34.

[9]王满,王州,杨志远,等改良夹板的研制及其应用[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5(4):164.

[10]魏成建,王以进,张盼,等智能气囊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1256-1258.

[11]张震旺,魏海林.微渗透小夹板配合中药烫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7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1273.

[12]沈杰枫,邹文浩,蔡建平等.塑形纸质支架夹板超关节固定治疗长骨干不稳定骨折67例[J].江西中医药,2011.42.(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