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治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治及分析

沈永华庄远岭

沈永华庄远岭(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25001)

【摘要】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机制,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1~3年,复发2例。结论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的异常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鼻内窥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真菌性非侵袭性鼻-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

【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211-02

真菌性鼻-鼻窦炎为鼻腔内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鼻窦CT检查的普遍应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我科自2006年3月~2012年05月共收治28名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8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3岁,病史3月~3年。28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上颌窦发病者26例,蝶窦发病者2例。主要症状:鼻塞伴脓性涕者18例,鼻塞鼻腔内异味者6例,患侧上切牙疼痛者2例,鼻塞伴头痛者2例。专科检查: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及钩突肥大者10例,鼻中隔偏曲伴中鼻道分泌物者12例,泡性中鼻甲1例,中鼻道见灰褐色团块者4例,无明显阳性体征者1例。术前常规鼻窦冠状位CT扫描:26例患者显示上颌窦内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2例蝶窦内有絮状高密度影,所有患者CT检查均未见有明显骨质破坏征象。

1.2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鼻内窥镜手术,2例蝶窦患者行全身麻醉,26例上颌窦患者中有5例患者行局麻手术,余21例行全麻下手术。按Messerklinger术式在鼻内镜下切除患侧钩突,中鼻甲塑形,清除中鼻道内病变组织,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蝶窦。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术中发现一例患者因中鼻道内真菌团块压迫致鼻中隔中后段大穿孔,一例患者下鼻道近鼻泪管处肿胀隆起,吸引器轻触后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清除脓性分泌物及部分肿胀粘膜后见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可见上颌窦内充满真菌团块。术中有5例患者因上颌窦内充满泥沙样物质,考虑吸引器无法顺利吸净,于下鼻道前中1/3处开窗进入上颌窦,自下鼻道开窗处用生理盐水及双氧水反复冲洗上颌窦,去除窦内病变物质,0°内窥镜自下鼻道开窗处伸入窦腔内,见上颌窦粘膜炎性肿胀,未见泥沙样物残留。其余患者均能顺利从病变窦腔内取出棕黑色团块状物,并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1]。标本均送病理检查,可找见真菌丝。术后予抗炎、鼻用激素喷鼻及鼻腔冲洗治疗。

1.3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按1997年海口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术后1-3月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②好转:临床症状好转,窦腔内粘膜水肿、肥厚、肉芽形成,有脓性分泌物和霉菌团块;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窦口堵塞,粘膜水肿、息肉样变,可见干酪样物或霉菌团块。

2结果

本组患者送检标本病理诊断均符合真菌感染。28例患者术后回访1~3年,23例患者均治愈,未见复发。3例患者术后一月窦腔内粘膜水肿,予门诊定期换药及冲洗治疗一月后治愈。2例患者因术后未能及时复诊及未规律行鼻腔冲洗治疗,出现鼻腔内粘膜息肉变及真菌团块,于术后一年行二次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3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一般条件下,只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糖尿病患者,接受放、化疗患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易患本病。有学者认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好发于中老年女性[1][2],本组可能因样本量少,患者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多数单侧发病,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蝶窦、筛窦,单独发生于额窦的少见。临床以单侧鼻塞、涕中带血或鼻腔内灰色块状物,鼻内臭味感为主要症状。CT表现为鼻窦内密度增高,窦腔混浊,无气-液平面。窦腔内可见高密度区,为真菌代谢产物产生的重金属[4]。

目前认为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因素是:①鼻腔鼻窦揭破结构的变异,如鼻息肉,钩突肥大、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或反向偏曲等[3]。本组病例中鼻中隔偏曲有12例,钩突肥大者10例,说明局部的引流不畅可能是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因之一。②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接受放化疗患者及接受免疫抑制剂者,本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患糖尿病,且长期未规则服药控制血糖。③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机体内菌群失调,鼻腔鼻窦内真菌过度生长。本组有一例患者因鼻塞流涕自认为反复感冒,不间断服用头孢类抗生素长达3个月。

真菌性鼻-鼻窦炎可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大类。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类型,包括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真菌性鼻-鼻窦炎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充分开放窦口,彻底清除病变,畅通引流。真菌球术后一般不需要抗真菌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3],术后规律鼻腔冲洗,密切随访。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较少见,侵袭型病变范围广,病情发展快,应根据病变范围采取扩大范围鼻窦根治术,辅以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总之,彻底去除病变,开放鼻窦,建立良好的引流,恢复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之一。术后的定期复查、鼻腔内换药处理及鼻腔冲洗也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永奇,李源.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进展.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27:162-166.

[2]赵海云,佟威,祥春.61例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吉林医学,2011,32:3531-3532.

[3]孔维佳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281-283.

[4]张挽时主编,耳鼻咽喉影像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P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