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谊舞为载体创新高校闲暇教育方式的实证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以交谊舞为载体创新高校闲暇教育方式的实证性研究

刘毅

摘要:针对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多,闲暇活动引导欠缺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创新闲暇教育方式,创造更多闲暇活动条件,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闲暇价值观念。本文以交谊舞为载体,论证了高校开展闲暇教育的必要性,交谊舞作为高校闲暇教育活动方式之一的可行性。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多年开展交谊舞活动的经验,给出高校开展交谊舞闲暇活动的有效组织途径。

关键词:交谊舞;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0-0000-00

作者简介:刘毅(1981.10—),女,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桂林邮编5410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弘扬,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探究和自我发展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较中小学生明显增多,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加上法定节假日就有90天之多,大学生如何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培养综合素质、增进知识构成、完善人格特征,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更是时代发展给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交谊舞源于欧洲,在古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社交、礼仪为一体的大众体育健身活动。在高校中利用大学生闲暇时间,普及和推广此项体育活动,不仅能放松身心、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交谊舞作为群体性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的情趣养成,可以帮助更多大学生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校园文化交流。交谊舞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低的基础设施需求,在社区的广场文化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在大学生中普及交谊舞活动,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以及个人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闲暇教育的现状

(一)闲暇教育的内涵

闲暇教育,即引导人们自由地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充实个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活动教育。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闲暇教育的内容也不相同。对于大学生而言,闲暇是由个人的兴趣、需要、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决定的,是学生个人在完成学校课程、满足必要的生理需要以外的所享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以及体验到的自主、自由的生活状态。因此,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闲暇价值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良好的闲暇心态,培养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和闲暇活动参与技能,从而提升闲暇生活质量,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1]

(二)当前大学生闲暇活动的现状

闲暇教育因为不是教学活动,也难有科技、文艺赛事那样的“地位”,被更多的认为是学生自己“玩”的时间。当前大学生闲暇活动现状不容乐观,各个高校开展的情况也是良莠不齐。笔者针对“大学闲暇时间如何度过”这一问题,随机对本校四个年级各100名,总计4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网络娱乐(聊天、游戏、看影碟、社交网站)占64.59%,自主学习占42.61%,“棋牌、KTV、桌面游戏”占32%,社团活动占27.48%,兼职实践占18.46%,发展兴趣占13.68%,体育锻炼占16.24%,看书阅读占11%,还有15.84%的学生选择了无所事事,不知如何度过。在“你的闲暇时间过得有意义吗”调查中,74.41%认为“过得没有意义”,11.56%认为“过得有意义”,14.03%“说不清楚”。

从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内容和满意度不难看出,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内容不再是以往简单的看书、体育锻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闲暇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并且与流行文化、青年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调查中,笔者发现低年级大学生,部分未能适应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转变,面对可自由支配很多的闲暇时间时经常感到不知所措;或对闲暇价值认识不够,仍延续以往单一的休闲方式,使自己交际面、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空间中;或是没有主动把握闲暇时间,被动地期待老师和同辈群体填补他们的闲暇时间;更有甚者在闲暇实践活动中放纵自我,沉迷游戏、盲目攀比、追求“非主流”的标新立异,严重影响到了课堂学习和个人情趣,对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调查中发现,闲暇活动受大学生的经济能力和所在学校主动提供的闲暇活动平台有较为直接的影响,KTV、桌面游戏、户外旅游、摄影等闲暇活动虽然能够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但少部分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消费承受能力,过度消费,从而形成了相互攀比的不良现象。

(三)高校开展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闲暇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我国自古就对“贤达”有“慎独”的要求,“一个人的进步取决于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而对于大学生而言,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如何利用闲暇时间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完善智能结构,养成良好的情趣修养,对其终身发展意义重大。

在闲暇时间内锻炼身体,宣泄情绪,缓解学习的压力,可以使生活张弛有度,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闲暇时间内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如课外阅读、人文讲座、素质拓展、科技发明、艺术创作等,使得大学生文化品位、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对于未来的职业活动指明方向。在闲暇时间内从事人际交往、志愿服务、团队拓展等,对于青年学生个性特征的塑造内容更丰富而全面,从而获得自身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

三、交谊舞成为高校闲暇教育形式之一的可行性论证

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有较为全面的素质和和谐的身心。交谊舞通过音乐、形体训练、交流沟通,来达到匀称的体态,熟练敏捷的美丽动作,以及开朗的胸襟,坚毅的性格,高尚的情操,而且在培养人与人的合作、适应、控制与心理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好好利用这一载体,积极创造和利用交谊舞此种活动形式,使学生能主动将闲暇活动内化为情趣修养,使身心两方面潜能都得到发挥。

(一)交谊舞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

交谊舞中,青年人要做到的是讲究礼仪形象与谈吐举止:如邀约时的礼貌用语,衣着整洁大方,驾姿完美不呆板,舞姿优美流畅不死板,保持合理的间距与接触方式,它体现了跳舞者的气质与风度,更需要双方能够在不断的训练和磨合中去掌握。这些礼仪的背后联系着一个人的自我要求,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礼仪的范围之内。在交谊舞过程中的人际交流活动,对于青春悸动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难得地与异性沟通的机遇,对青年学生合理的心理锻炼和正确沟通方法的养成,是很多课堂活动和闲暇活动无法替代的。

(二)交谊舞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交谊舞中还包含着丰富的乐理知识和体育常识,如:音乐欣赏、形体塑造等。典雅大方的华尔兹、浪漫优美的伦巴、热情奔放的恰恰...感人心灵的世界名曲、清新淳朴的民歌小调、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悠扬音乐、轻盈曼舞、精准的配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舞者和观者得到了高雅的享受与艺术熏陶,陶冶性情,还能丰富自身所学不到的知识,并在活动中去运用、体验,在轻松、活泼的运动中提高的自身文化素质。

(三)交谊舞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人的欣赏素质有天生的成分,但也能通过学习、实践逐步习得。交谊舞就是提高欣赏素质的一种好方法。交谊舞是一种对美好事物身体力行的追求实践,因此,通过交谊舞实践,可以提高欣赏素质,通过欣赏素质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提高跳交谊舞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交谊舞有利于群众性开展和“社交”性传播

大学生更多地希望闲暇活动是一种“下里巴人”式的群众性活动,较低的举办硬件成本、一般的入门门槛和广泛的参与面。在我校推广交谊舞的过程中,大学生基本上不需要有经济开销,也不需要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和基础形体要求。因为交谊舞吸收了广场群众文化的因素,结合高校开展的迎新生舞会、庆国庆舞会、社团联谊舞会等等,让交谊舞的“社交”性质不断扩大,帮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圈子”不断扩大。通过交谊舞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了成就感,认识了朋友;现实的人际圈子的扩大通过社交网站(SNS)和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在线上和线下的频繁互动中,快速的推动了交谊舞这种闲暇活动的普及与参与。

四、依托交谊舞开展闲暇教育的有效途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每周都有交谊舞活动,“翼梦舞会”成为了师生周末文化活动的“沙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组织推广途径

(一)提供硬件支持,探索政策扶持

交谊舞活动大部分是由学生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在场地申请、设备租用、师资聘请等存在着种种困难。学校一方面要在场地、设备等硬件上给予大学生闲暇活动一定支持和指导,适当开放体育馆、文化馆、户外广场、电教设备等用于活动开展、教学和欣赏。交谊舞因为长时间的群众广场式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存在着流派与风格的问题,“跟着感觉走”的教学方式还存在,这就希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能够提供规范的师资指导。闲暇活动的师资和经费投入要求高校能够在制度层面创新渠道,允许引入社会师资力量开展教学规范活动,主动为大学生搭建闲暇活动平台,确保闲暇活动高标准、不走样。

(二)重视学生社团的引导与规范,将社团活动作为闲暇教育的切入点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交谊舞为载体的学生社团,很好的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和普及,通过多届会员的努力,以“朋辈教育”促进了普及和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交谊舞协会,协会每周在固定的场所都有常规活动。我们应给予协会更多地引导和指导,使协会能以学校的育人方向,以大学生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点,有效的开展协会活动,有益于闲暇教育的实施。

(三)重视交谊舞活动中参与和宣传,让高雅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

闲暇教育主要使学生在闲暇活动中获得发展,更多元化的参与一方面能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外籍学生的参与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活跃气氛,另外因为年龄、民族等差异,让更多的文化因素在交谊舞的舞台上交融,更好的突出了“社交”与“友谊”的主题。另外可以通过新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做好交谊舞活动的宣传,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更多了解这项活动,借助微博客、社交网络等大学生的网络热点,更好地传播高雅艺术,更好地吸引年轻人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