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小学作文教学“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初探

陶成磊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崔家集小学26672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互动情境式的作文教学方式成为新课改中的一个创新点,通过互动课堂教学,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测试学生们对作文主题的现场发挥和事物的认知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方法,不断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为小学生作文教学提供更好的氛围和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互动情境

一、互动情境教学概述

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将无形的教学目标外化成为一种学生们很容易想象和接受的情境。在这个情境里,学生可以直观地把握所学知识,给学生塑造浓厚的情绪氛围,让他们身临其境,相互配合,互相合作,先去感受,再去表达。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角度上说,互动情境教学就是最大化地创设出新奇有趣的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生相互合作起来,使学生真正有内容可表达,乐说乐写。使学生在整个情境教学中收获认知与求知的乐趣,收获知识与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互动情境教学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突发的互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教学上的不断运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作文教学使传统的作文课不断开放,效果也很明显。作文课上,教师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媒介创设出一些生活情境,通过音乐、表演、图画等形式,使小学生在内心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形成一定的心理认识与情感感悟。通过诸如听音乐描述、实物演示、看图写话等情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发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作文富有情趣与创造力。

2.设计一定的游戏活动,在写作课上直接提供相应的写作材料。由于小学生本身的年龄较小,见识相对浅陋,没有太多的生活积累,在写作材料上就相对很匮乏。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进行互动、交流,相互探讨,找出可利用的写作素材。在设计好游戏后,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完成游戏,让学生多观察和学习,然后通过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做。在进行游戏时,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通过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说、自己讨论,达到互动的效果。最后要求学生把在整个游戏中做了什么,按先后顺序罗列出来,写出自己对于活动的感受或收获。通过设计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有效地把握住写作素材,顺利地完成作文。

3.通过友情帮助来唤醒学生潜藏的生活情境,创设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生活是很精彩的、很丰富的。只是有时候在真正写作的时候,好多的生活化素材没有被激发和唤醒。激发学生潜藏的记忆,激活他们尘封的生活,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写作素材。当然,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充分调动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资源,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该活动当中。彼此配合,相互提醒,积极探讨,最后总结为自己的有效写作素材。通过友情帮助来唤醒学生潜藏的生活情境,可创设更多的写作素材。

4.协助合作,选定写作材料。目前来看,话题作文比较流行,这类作文的要求很宽泛,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去选材。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仍是一道难题。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开始写起,有些学生甚至希望给出一个具体的实在的作文题目来写,这种情况更多的源于小学生们的生活阅历较少,写作素材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协助合作的方式来选定写作材料。让全班学生每个人在黑板上至少写出一句与所给作文题目相关的话,话可长可短,随意进行“涂鸦”。这样从一个大的作文话题转化成几十个具体的小题目,由学生自己挑选出他们最想写最想说的来写。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们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生动而丰富。

5.通过摘抄交流的形式,共同分享写作材料。摘抄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常用的方式,特别是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拥有自己的摘抄笔记本。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学生自己的摘抄本都是自己私用,外人很少染指,也就是说大家彼此分享的机会很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通过对照抄笔记进行观摩和评比,让大家的资源相互分享。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多,在写作时要选择的材料范围也更加广泛。当然,在分享资源的同时,还要防止雷同等现象。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阅读活动,为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提供条件。作文的选题除了来源于生活外,还要从生活之外去寻找和挖掘资源。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读书报告会、诗友会、朗诵比赛、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阅读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向深度、广度发展,通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小学生摆脱他们狭小的生活空间的束缚,使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以此来弥补他们直接生活材料的匮乏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65-72。

[2]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2),11-14。

[3]陈建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科学构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2),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