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能力,培养道德素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4
/ 1

提高自主能力,培养道德素质

林海源

河北省邢台县羊范中心学校054009

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自主学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基本保证,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当然,品德与社会也不例外,而且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好坏关系到他们的发展方向、精神风貌及道德标准,最终制约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时,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或者把教学内容故事化,抑或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所以,教师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环境或条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设情景,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人的思想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道德情景,来激发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

三、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考虑现在学生面临的生活状况,也重视学生多角度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突出“体验式”“研究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其实,交流讨论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它可以引导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样,同学们之间就会相互启发、互相学习,从而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熏陶感染,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诱发别人产生类似或相同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热爱关心、信任和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使学生产生仰慕的心理,积极向上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操,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五、活动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人的一切思想活动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在学习、劳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生活是最生动的思想教育教材,教师在讲授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在活动实践中,使他们触及到的道德情感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并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素质才能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