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效果分析

朱以勇

(黑龙江省海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黑龙江牡丹江157199)

【摘要】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2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昔洛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联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后遗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阿昔洛韦;纳洛酮;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101-02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为其主要致病病毒,好发于2~10岁,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目前,此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阿昔洛韦[1],但使用量增加后,发现其不良反应也较多。本研究总结了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6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6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年龄(5.9±2.5)岁,病程1~6d,平均病程(3.7±0.6)d。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3例,头痛34例,发热45例,脑膜刺激征50例,发热45例,呕吐25例。患儿家长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严重肝肾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肌疾病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28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患者卧床休息,鼻管面罩吸氧,加强护理。对于发热、头痛者可用退热镇痛药,以控制患儿高热、惊厥等的症状,降低患儿体温。有颅内压增高者用甘露醇等脱水剂,以降低患儿降颅压。剧烈呕吐者应予静脉补液预防继发感染。给予抗生素及时清除病灶部位细菌和炎症细胞。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处理相应并发症。

1.2.2对照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单纯性阿昔洛韦(武汉普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129)治疗,将10~30mg/kg的阿昔洛韦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静滴,2次/d,连续治疗1周左右。

1.2.3观察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重庆药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185),将0.01~0.03mg/kg的纳洛酮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静滴,根据病情静滴1~3次/d,连续治疗1周左右。

1.3疗效标准[2]

①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的呕吐、抽搐、意识障碍、发热等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均全部消失,脑电图恢复正常,未出现显著并发症;②有效:经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均显著缓解或基本消失,脑电图恢复正常,伴有轻度并发症;③无效:经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显著变化,病情恶化,产生严重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χ2比较法与t检验法对本次研究中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显效20例(71.43%)、有效6例(21.43%)、无效2例(7.14%),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显效12例(42.86%)、有效11例(39.29%)、无效5例(17.86%),总有效率82.14%。两组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遗症比较,研究组癫痫1例(3.57%)、视力障碍1例(3.57%)、听力障碍2例(7.14)、反应迟钝1例(3.57%),后遗症发生率17.86%;观察组癫痫2例(7.14%)、视力障碍2例(7.14%)、听力障碍2例(7.14)、反应迟钝3例(10.71%),后遗症发生率32.14%。两组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全,肠道病毒、虫媒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入侵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后,易发生病毒性脑炎,且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表现为发热、惊厥、头痛、昏迷、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对患儿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影响预后,积极有效地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3]。病毒性脑炎除了病毒直接侵入脑细胞导致脑细胞死亡外,还与ATP的生成不足、脑缺氧、脑细胞能量衰竭、β-内啡肽明显升高等因素有关,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细胞坏死。研究表明,β-内啡肽的含量在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血浆和脑脊液中明显升高,且脑脊液中β-内啡肽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加,说明β-内啡肽参与了病毒性脑炎的病理-生理过程。β-内啡肽作用于吗啡受体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β-内啡肽还可抑制儿茶酚胺的血管效应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脑缺血缺氧及脑水肿。脑缺氧会导致脑细胞变性、坏死,致使组织细胞对糖、蛋白质、脂肪的有氧氧化能力降低,导致ATP生成减少,中枢神经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会进一步导致脑细胞受损加重。

阿昔洛韦属广谱抗病毒药物,在疱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效果显著。应用阿昔洛韦时可有一些不良反应发生,以腹泻、静脉炎、皮疹等为主,严重者,可有肌酐升高、出现肌酶及白细胞减少等症伴。但此药物同时又易透过血脑屏障、对机体毒性小,骨髓抑制副作用低,故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纳洛酮是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药物,其主要是能够通过输液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一定的兴奋作用,从而使得患者的一些系列症状得到较好的解除。

本研究结果显示,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与单用阿昔洛韦相比较,可更好地清除病毒,改善患儿脑部神经,更能保护神经元细胞,改善因神经毒性作用所造成的头痛、惊厥、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与体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与后遗症,预后好,值得临床给予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敏.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大家健康,2015,9(19):145-146.

[2]张晓俐,严海燕.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J].医药论坛杂志,2015,36(12):135-137.

[3]康莺歌,常晶,王洁翡.纳洛酮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8):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