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

潘艳华

潘艳华(无锡市堰桥医院普外科214174)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237-01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机理、发生原因、及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对2008年至2011年我院普外科和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经过积极的局部和全身处理,均恢复良好,顺利愈合。结论术前积极纠正基础疾病,术中有效的处置,均可有效的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术后,特别是发生液化后的有效处理可明显缩短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脂肪液化腹部切口肥胖电刀缝合技术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必然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加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思想和经济负担。及早的发现和处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由于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病人的比例逐年增高,加上电刀的广泛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我院2008年至2011年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共32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2例,均为肥胖病人,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6岁,上腹部手术13例(胆囊切除10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2例,胃癌根治1例)下腹部手术19例(阑尾切除11例,剖宫产术8例),所有病人于术后3-7天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油性渗液,渗液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切口边缘无发红、肿胀,局部皮温无增高,无明显压痛。渗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1.2治疗方法:术后定期检查切口情况,如切口有渗液,淡黄色,肉眼可见油性液体漂浮,镜检见大量脂肪滴,同时切口周围无明显红肿、压痛,皮温无增高迹象,即可判定为切口脂肪液化。如切口渗液量较少,每日挤压切口两次,挤尽渗液,外敷酒精敷料,视切口缝线张力程度,决定是否拆除缝线,如缝线张力较高,在不影响切口对合的前提下间断拆除部分缝线,如缝线张力不高,暂不拆除。如切口渗液较多,且愈合不良,则拆除愈合不良处的全部缝线,敞开切口,清理脂肪层内线结及坏事失活组织,创面生理盐水冲洗,每日换药两次,内置引流纱条,保持引流通畅,待肉芽生长。肉芽生长缓慢时可予高渗糖+胰岛素外敷创面,促进肉芽生长,待肉芽组织新鲜后根据切口对合情况决定是否Ⅱ期缝合,如对合尚可,可不缝合,仅使用蝶形胶带拉拢切口,如对合差,则Ⅱ期缝合,所有患者均同时予腹带加压包扎,部分患者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全身情况均予积极纠正。

2结果

32例患者经过积极的局部和全身处理(其中8例Ⅱ期缝合),均恢复良好,顺利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愈合天数为9~20天。

3讨论

目前切口脂肪液化暂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即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2]:①在术后3~7天,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油性渗液,患者无疼痛等不适症状,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较多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局部皮温无增高,切口边缘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细菌培养示无细菌生长。

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肥胖人群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高危人群,本组32例患者脂肪层均大于2.5厘米,且大约三分之二为大颗粒脂肪患者,肥胖患者的脂肪层厚,局部血供差,手术加重了局部血供障碍,脂肪组织是热的不良传导组织,使电刀所产生的热量在局部更为集中,同时术中过度的牵拉、压迫,局部的钳夹,均可导致脂肪组织发生分解,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使脂肪组织在术后发生液化;2.电刀的使用,使得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视野清晰,减少出血,但电刀可产生200-1000℃的高温,当局部温度大于50℃时,组织细胞即可发生变性,当局部温度大于60℃时,组织细胞即可发生坏死,高温可明显加重局部的组织坏死,同时电刀可使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发生栓塞,加重局部的血供障碍,电刀运用所导致的局部组织坏死变性及毛细血管的栓塞是发生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3.术中的切口保护不佳,切口在空气中的长时间暴露,消毒剂(如酒精等)及人体自身消化液的化学作用均可导致脂肪组织发生坏死变性;4.缝合技术,缝扎过紧可影响局部血供,产生组织压榨,使组织坏死,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留有死腔,渗出物可发生积聚,可扩大局部炎症反应,同时缝线为一异物,可在局部产生异物的刺激作用,以上均可影响脂肪层的愈合,导致液化;5.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等均不利于切口愈合。

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1.围手术期积极改善患者的一般条件,如术前控制好血糖,输注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输血改善贫血等,为患者愈合创造良好条件;2.正确使用电刀,脂肪层可用刀片一次切开,后压迫止血,可使脂肪层仅有切割伤的一次损伤,不存在热烧伤,如有搏动出血点可血管钳精准钳夹后电凝止血,应避免大片组织电凝,导致过多组织坏死;3.术中生理盐水纱布保护切口且定时更换,避免切口暴露在酒精等消毒剂或人体自身消化液中,避免切口在空气中的长时间暴露;4.良好的缝合技术,缝合时需保持良好的解剖层次,不留死腔,既要保持良好的张力,又要防止过度的组织压榨,发生血供障碍,术中彻底止血,缝合前大量生理盐水的冲洗,避免过多的缝线及结扎线留在脂肪层,均非常重要;5.术后早期挤压切口,挤出切口内的渗液,可避免局部积液积聚使液化进一步加重,促使切口向有利于愈合的方向发展;6.肉芽生长缓慢时高渗糖+胰岛素外敷创面,可改善肉芽组织的能量利用,减轻肉芽组织的水肿,明显缩短愈合时间。

总之,在术前积极纠正患者的基础疾病,在术中有效的处置,均可有效的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术后,特别是发生液化后的有效处理可明显缩短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李抗旱.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10):36-37.

[2]杨贯民,潭高霞.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1):2580-2581.